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学案.doc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3-08 08:52:51

第三单元 美文美读,美意美景

               1.春
           2.济南的冬天
           3.山中访友
           4.秋天
                      5
.古代诗歌五首

兴趣情境导引
师: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五彩缤纷,美不胜收,都会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请同学们说出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名句。
1: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风。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4: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5:……
师:说得真好,老师还想问问大家,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夏、秋、冬了,能否用饱含情感的话说说你在每个季节里的深刻感受?
    
1:当我看鲜花遍地盛开的时候,心中就会涌起一种喜悦,快乐的情怀。
2:到了夏季,我会感觉它的热情,到了秋季我会品尝收获的滋味,到了冬季我会学腊梅笑傲风霜雪雨。
    
师:这说明美好的大自然往往会触发我们心中美好的情感。下面我们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美文美读
生:老师,我初步看了本单元的课文后,就想问您一个问题,就是对于我们初一学生来说,学好本单元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
师:老师以为,学好本单元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要做到美文美读。
生:您能不能和我们说说什么是“美文美读”呀?
师:好,大家看了本单元《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秋天》及《古代诗歌五首》这几篇课文,都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呀?
生:这些古今诗文写得都很美。
师:说得不错,像这样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遐思,美的启发的文章,我们就把它们称之为“美文”。
生:噢,我明白了,那么为什么要美文要美读呢?
师: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我想用这句话来解释那就再恰当不过了。接下来老师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之后,你觉得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想想,我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一种热爱春天、赞美春天、歌颂春天的那种兴奋、喜悦之情。
师:那你是怎样获得这种兴奋、喜悦之情的?
生:读的过程中感受出来的呀!
师:对呀,这就是所谓的“美读”呀,也就是说对文学作品进行朗读和背诵。简称为诵读。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意蕴等是可以通过读书而领悟出来的。
生:那为什么通过诵读就能体味出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意蕴呢?
师: 这是因为再好的内容都要通过声音来表达。语文离开了诵读,就不成其为语文。阅读学家萧乾对此曾做了个绝妙的比喻,他说:“文字是天然含蓄的东西,无论多么明显地写出,后面总还跟着一点别的东西:也许是一种口气,也许是一片情感,即就字面说,它们也只是一根根的线,后面牵着无穷的经验。字好像是支票,银行却是读者的经验库。‘善读’的艺术即在如何把握着支票的全部价值,并能在自己内在的银行里兑了现。”“票面的数目总是骗人的,实数是无限地大。一个字在经验库里也许能兑现出十年的悲喜来。它不像理智的价值,条理素淡地陈列着。诉诸情感的价值里有着缤纷的彩色,禽兽风涛的鸣声,各样的触感,各样的嗅觉;而隐藏在这些里面的,也许还有个理智的价值。如果你不曾感觉出这些,那价值就无从捉到(那价值似乎永不能为人全部捉到)。如果在你的经验库里没有那些现款,纵想感觉,也仍难兑现。”
生:老师,怎样才能做到美读呢?
师:这里面的学问可多了。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从文章的语言本身入手。今天老师借用宋代文学批评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下字贵响”。来谈如何把握文章的语言。这里“下”是“写作”的意思。“响”是指“情思”。 
生:我想这句话的意思可能就是告诉我们好文章贵在有“情思”,实际是在要求我们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出这些美妙的情思,才算是做到“美读”吧。
师:你真聪明!你想想,大凡文章,都不会没有情思,写文章的人是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而读文章的人是有了文辞再了解情思。这“响”呀,自然是有悲哀、怨恨、欢快、舒畅之响;有慷慨、悲壮雄浑之响;有同情、厌弃、缠绵、依恋之响;还有芬芳、洒脱、飘逸之响等等。如果要想将这些人间的绝妙之“响”充分表现出来,离开了诵读,是很难以把握的。
生:我明白了。
生:老师,听您这一番话,我终于明白了,诵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诵读能否过关,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风格。还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从文章中所受到美的熏陶。并以此来达到提高听、说、写的能力。
师:对,希望同学们以此为起点,扎扎实实地练好诵读这一基本功吧。
相关知识链接之一                诵读常识
文体不同,诵读的要求也不同。
一、散文的诵读。这些文体的语言均属于散文语体。其特点是词语材料、修辞方式的选用都比较广泛,句式灵活多变,短句居多,适当穿插长句,结构自由。如:老舍的朱自清的《春》、《济南的冬天》、李汉荣的《山中访友》等。这类文章有的要求背诵(或精彩片断或全篇),有的不要求背诵,但要反复朗读。古人云:“读书十遍,其意自见。”在诵读这类文章时,语速或快或慢,语调或高或低,感情或飘柔似水,或激越奔放,或如泣如诉、或怒发冲冠,都要随着字里行间的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二、诗歌的诵读。诗歌包括诗、词、曲。诗歌的语言集中凝练,具有鲜明的韵律和节奏,优美的诗歌还具有浓浓的抒情意味。“诗者,志之所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语)。如:何其芳的《秋天》,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辛弃疾的《西江月》描述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农事丰收的喜悦。诗歌一般都要求背诵,在背诵时,就要 抓住其韵律与节奏的特点,通过熟练的背诵,达到了解诗歌“志之所言”的目的。
相关知识链接之二           朗读的技巧
  
一、停顿
通常不管是说话或朗读很自然都要换气,就是话与话之间的停顿时间。此停顿不只是生理上的需要,也可用来表情达意,使听话的人更能领略说话者或朗读者的意思。
停顿时间的长短与段落、句子与标点符号都有关连。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时间最长,接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而标点停顿的时间则较短。以标点符号来说,又因符号不同而停顿的时间也跟着改变。句号、问号、感叹号与删节号的时间较长,分号、破折号、冒号次之,逗号较短,顿号最短。有时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由于语气的需要也要暂时停顿,这种停顿虽也有断句的作用,但是气不可以中断。
二、速度
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影响朗读的速度,通常表现高兴、紧张、害怕、激动、愤怒等内容时速度较快,悲伤、失望、生病、哭泣等内容的速度较慢。
不过,跟停顿一样,速度也不是坚守原则一成不变。为了更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可随时有变通的处理方式,务必要灵活运用。正如唱一首歌一样,有人能把歌曲的速度和该停顿的地方处理得宜,也就是诠释得很恰当,就能引起聆赏者内心的共鸣。反之,若把握得不得当,旋律不对或节奏不准,我们就说他唱得不好。“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一句话,也可作为朗读技巧的重要参考。
三、轻重
因为重读的字词不同,感觉所强调的重点就不一样,重音用得适切,可以使语句的意思更加鲜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
四、升降
升降指的是语句里的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句里有了这些变化,才会有动听的语调。所谓声音的高低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搭配得宜,节奏感好,词句就富有音乐的美感。句调的升降变化,虽是对整句说的,但是一句话句调特别显著的变化,却是表现在最末一个音节上。一般句调有四种变化:
高升调:前低后高,语气上扬,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
降抑调:前高后低,语气降低,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
平直调:整句语句平直舒缓,没有明显的高低变化,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一般的叙述或说明也用平直调。
曲折调:句子的高低,有曲折变化。一般开始和结尾,声音都比较低,中间声音升高,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范例1  如何美读《春》?
分析:
著名朗诵家瞿弦和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结实、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如此看来,认真地朗读文章,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而且能提高想像、联想能力。
当我们亲密接触《春》这篇课文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我们可以边读边想,仿佛真能觉得春风在轻轻抚摩着自己,仿佛能陶醉在泥土、春草、花儿散发出的芳香中,还可以听到百鸟和鸣的美妙歌声,将自已完全置身与大自然春的怀抱,对春的欣赏之情油然而生。
请同学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欣赏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解答:
1
.读准下列加点的词语
酝酿(yùn niàng 黄晕(yùn)迷藏 (cáng) 应和(hè嘹亮(liáo)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báo) 披着蓑(shuō)戴着笠(lì)  静默 (mò)  抖擞 (sǒu)
2. 
朗读。
①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②朗读的层次要清楚,参考结构分析。三大部分之间,略有较长停顿。在停顿时,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感情的三个阶段是:盼春—绘春—赞春。
③朗读时,把握住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特点,头脑中要出现一幅一幅的图画。
④在背诵的基础上,练习表情朗诵。每个同学把自己的朗诵录下音来,有条件的录下来,交给教师。
解题方法链接
(1)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文章的前提。
(2)
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象,这是朗读好的基础。
(3)
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范例怎样朗读好《济南的冬天》第三自然段?
分析:
本段的朗读重点应放在对文中描写部分,首先要进入作者精心营造的那种由衷的赞美的情境中,并让这种气息环绕在你的身边。然后要用柔和的语调读顶着“白花”的“看护妇”、 “带水纹的花衣”、 “山的肌肤”“镶银边”“露出粉色”“害羞”,接着就要突出“顶、镶、穿、露”等动词丰富的表现力,用画家的感觉向听众传达那为薄雪覆盖的小山的那种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力争通过自己的朗诵充分把雪的光、色、态出色地展现在听众们的面前,使人获得一种完美的艺术享受。
此外,还须注意朗读时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充分凝聚了作者的情感。朗读时,注意宜用较轻声和喜爱欣赏的语调读。这样我们可以较为出色地把握这一自然段的朗读了。
解答:
如果我们能领会本段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思,就能深刻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激起我们与文章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解题方法链接
把握重点,精雕细琢。
范例3  第五自然段是《山中访友》的精彩段落,我们应如何美读?
分析:
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实际上是作者的心灵与大自然对话的精彩语段。在朗读时,我们首先要把自己想像成作者李汉荣。他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独自进入深山老林,见到老桥、树林就像见了老朋友、知己,见到了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蚂蚁就仿佛看到了姐姐、妹妹、大嫂、大哥、爷爷、弟弟、小弟弟们,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中,他喜出望外,那颗为尘世所累的心彻底放松了,那些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来,同学们,让我们与作者的身心一起放松,带着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与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们酣畅地交谈吧!
解答:
如果说爱心是动力,想像力是大船,童心是航标,好奇心是舵手,那么就让我们的“心船”驶向大自然吧。如果我们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用好奇的眼光,用丰富的想像力,用饱含爱心的声音,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对话,那么就会有美景在胸的情怀。
    
解题方法链接
朗诵好本段的关键在于要有丰富的想像力。
范例4   如何读出《秋天》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分析: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现以诗的最后一小节为例来谈这个问题。
作者在这里用最精粹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这时不妨让我们揣摩一下,也许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解答:
一至三句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使人想见野草寥廓,溪水清洌,秋天到来却变得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朗诵这三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第三句作为过渡,声音可略上扬,具体表现为“何处”要强调,需加重语气,“去”字的尾音要渐弱。为第四句话引起听众的思考,做好铺垫。而第四句作为问句出现,应突出“香与热的笛孔”,用来表现“牧羊女”喜悦与梦想。
最后一句语意凝练而含蓄,要和前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给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解题方法链接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范例5   诵读《古代诗歌五首》应注意些什么?
分析:
初一同学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认为这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下面介绍古诗节奏划分一些常识。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类型依次是:
XX
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XX
XXX如“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XX
XX/XX如“西风/古道/瘦马/”(六言句)
XX
XXXXX如“旧时/茅店/社林/边”(七言句)
但有时需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丰年”。
解答:
《古代诗歌五首》中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类型各不相同,用上述所说的古诗诵读节奏划分的方法来进行这种训练,一方面可以使大家养成一个良好的诵诗习惯,另一方面又可使大家终生受益。为了能够尽快地培养同学们的古诗诵读的节奏感,我们建议大家首先要认真听老师或者示范录音的范读,课后好好揣摩,玩味,一人时对着镜子放声朗诵,有条件的话,将它录下来,反复播放,反复提高,相信用不了多久,同学们的诵读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解题方法链接
掌握节奏从而理解作品,细致地去揣摩作者在这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应反复吟咏,熟读成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天长日久,功到自然成。
难点问题2 整体把握  理清思路
范例1  如何把握《春》的行文的思路?
分析:
1
.盼春,是文章的开端。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接着作者又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
2
.绘春,是文章的主体。作者就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春天里的花更美。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美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作者又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样作者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作者写春雨,先写春雨的特点,然后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们更是充满了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3
.赞春,文章的结尾。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写出春之活力,春之曼妙,春之健壮。
解答: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盼春——绘春——赞春。
解题方法链接
整体把握文章和理清思路方法: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