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模板型课例(文本)
一、首页:
(1)教学课例标题:《颐和园》
(2)副标题: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阅读对话
二、课例主题页
(1)课例名称:《颐和园》
(2)年级学科:小学四年级语文
(3)教材版本:人教版第七册第18课。
(4)课例主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以读为本、多法并用、自主学习、收放自如”的思路,创设情境通过诵读感悟实现语感积淀,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所描绘出来的美景。
三、课例背景页
(1)本课例学习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编者将它安排在此有二个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学情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那里美丽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但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没到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乏感性认识,所以需要借助课件,再现情景,把学生带到北京、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颐和园的美。
(3)学习需求分析
《颐和园》称得上文质兼美,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受作者文美的影响迫切地想亲眼目睹这画卷般的美景;想看看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造型奇特的佛香阁、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以及静而绿的昆明湖等等。
(4)本课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他主要原因
问题1:怎样辅以铺垫让学生与文中的“颐和园”“亲密接触”,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现情景。
问题2:《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学生进行语言积淀的好素材,要通过阅读进行恰到好处地迁移,把语言学活用活。因此,第2个问题便是在什么时候巧妙地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把语言活学活用。
四、教材文本页
(一)教材文本:
(二)单元教学要求: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教学本组时,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方法。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将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的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延伸到整个学期以至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
(三)学科课程标准要求
★新课标对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总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对精读课文的具体要求
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不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五、教学设计页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立足于语言教学的学科特点(即培养学生读、写、议、思、悟多方面能力),紧扣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的要求。在本课例中力图体现以下观念: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阅读对话。
②以读为本、入情入境、自理自悟。
③巧创情境,辅以阶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④多法并用,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们的教学,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说明
*学习内容所属类别:本文是一篇游记。
*用于组织学生探究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体会颐和园的美,挖掘出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是想赞美我国劳动人民智慧无穷,唤起学生对保护“世界遗产”的兴趣。
*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内容:文中重点写了三个景点,选其一进行品读感悟,从而实现学法迁移。
*培养学生转换信息内容:三个写景语段在学完第一个后剩下的那个语段让他们根据前面的学法自学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对第三个景点的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输出信息内容。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文中所描写到的景点,让学生模仿小导游的身份进行介绍。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服务生活。
*可用于向其他学科渗透的内容:可引导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一个段给它配上图。
*可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内容:借长廊上的画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一处语言文字渗透德育,激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借结尾一段;“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等内容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设想
一、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师:预习课上同学们随老师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大家回忆一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设计这一环节,是想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复习上课时所学,理清这篇游记的写作顺序,进而简洁明了地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播放视频,再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