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云南的歌会(沈从文)练习题(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
云南的歌会练习题
基础作业
1.下列加黑字中注音和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情歌酬和(音;hé,义:声音相应)
蹲踞(音:jù;义;蹲或坐)
B.蹬秋千(音:dēnɡ;义:踩踏)
淳朴(音:chún义;朴实,淳厚)
C.快速下坠(音;zhuì义;落)
矗起(音:chù,义:直立,高耸)
D.龙吟风哕(音;huì;义;鸟鸣声)
气氛(音:fēn,义;气象,情势)
2.有些四字词语可以颠倒顺序而不改变语意,如“避疫免灾”可说成“免灾避疫”。试分析下列四字词语,能颠倒顺序而不改变语意的一组是( )。
A.唱和相续 清洁索利 盛会难逢
B.龙吟凤哕 呼朋唤侣 别开生面
C.晨光熹微 舒卷张弛 扶摇盘旋
D.随事押韵 哑口无言 循环无端
3.根据语境或词语的意思,在下列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
A.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引经__________)
B.开头先言他物起兴抒情。(即物__________)
C.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__________不定。
4.用分析句子成分的方法找出下面句子的毛病。
晚风一阵阵吹来,灯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
毛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不通顺的一句是( )。
A.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年轻女人,这种。
B.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C.在昆明附近村子中,这种年轻女人多的是。
D.这种年轻女人多的是,在昆明附近村子中。
6.云南的山野对歌有哪些不同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训练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走,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7.从层次结构看,这段“金满斗会”都写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一段从哪些方面人手?运用了什么方法?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通过描写这些“面善”的人物要表现什么?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这一段写村寨传歌,作者是怎样描述的?这种传歌的意义是什么?
热点考题
(2004年·河南省)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乡韵自多情
河南,是一块戏曲浸润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乡亲们热爱戏,居家过日子,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着戏。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戏演完了,曲终人散,有的人还非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有些戏迷,每年农闲的腊月、正月、二月,都要张罗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到本地来唱戏。戏有了名,角儿一出名,就要“拿堂”。有时那张罗家儿不仅白掏力,还得往里赔本,为请一台好戏不知要跑多少趟,赔笑脸说好话送钱物,把好戏名角儿请来可是老不容易。能看到家乡排排场场唱起了大戏,父老乡亲美美地听戏看戏,请戏的人心里别提多得劲儿了!
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办法呢?那就唱戏。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浅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表达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琅乡情。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
乡亲乡韵自多情。广裹的中原大地,不仅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就了豫剧、曲剧和越调。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