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教案(1)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
《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3)标出自然段
(4)查阅作者资料,有关端午的习俗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2. 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3.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4.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动人的文化底蕴的能力,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教学方法
- 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 运用多媒体,营造良好氛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端午习俗(6张幻灯片)
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幻灯片)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戏剧剧本《沙家浜》。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幻灯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幻灯片)
2、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幻灯片)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3、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4、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特点?(学生闭眼复述)
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用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幻灯片)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5.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