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案
周敦颐
福州第十八中学 语文组 江洪涛
教材分析:
《爱莲说》全文共119字,短小精美,言简意丰,构思巧妙,骈散结合。文章的诸多妙处,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来领会品味。根据课文的特点,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八个环节:导入新课、解题、作者简介、课文学习(师生互动)、课内拓展,课外延伸(课堂练习)、学生小结、布置作业。
学情分析:
1、该班学生学习程度居年段中下水平,但对文言文学习较为感兴趣。
2、学生已初步懂得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逐步改变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3、该班学生词汇积累不够多,用词的准确性不够,以致口头表达能力尚一般。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了解这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把握词句,疏通文意,
2、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领悟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教学难点: 1、如何辨析“莲之爱”“菊之爱”“牡丹之爱”?
2、了解衬托手法。
教材处理与教学基本思路:
1、充分自学,掌握词句,疏通文意。课初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意。
2、“三分研讨,七分读”,以读代讲,反复体悟。
(1)课初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听课文示范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思路,初步体验作者的感情;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节奏分明、韵律和谐、文句凝练的精美语言,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感情。
(2)课中精读描写莲的句子,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深刻体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课末复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欣赏精美语言,增强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最后达到背诵的程度。
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莲花,那是因为澳门莲多、莲美,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然而,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大家想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爱莲说》。
二、解题:(见大屏幕)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本文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三、作者简介:(见大屏幕)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
四、教学互动。(学习课文分为四部分:观莲 → 读莲 → 品莲→ 诵莲)
1、观莲:引导学生边欣赏莲花,边回顾描写莲花的精彩诗句。
(1)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2) 荷尽已无遮雨盖,
(3)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乐府民歌
(4) 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屈原
(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5)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
(6)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西湖》 —— 杨万里)
2、读莲:
▲朗读课文。做到:读准、读顺、读美。
(1)读准:蕃 淤 涟 亵 濯 鲜有闻
(2)读顺:注意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读美:读出感情,给人美感。
A“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和惋惜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厌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读懂文中句意。(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蕃:多 染:沾染(污染)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香远益清:更加 水陆草木之花:的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读懂文义:合作探究?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喜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几句话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莲花的哪些品格?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 → 生性高洁,不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
濯清莲而不妖 → 仪态庄重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 →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行为端正、通达事理)
不蔓不枝 → 不攀附权贵,不追名逐利
香远益清 → 美名远扬 (声名远播 流芳百世)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 → 独立高洁 志洁行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自尊自爱、仪态端庄、令人敬重、不可玷污
(2)作者写这篇文章并非只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那还为了写什么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答: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君子,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这是托物言志向的写法。作者是借赞美莲的高尚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
(3)文中陶渊明为何独爱菊,世人为何盛爱牡丹?“予”为何独爱莲?你有何看法?作者写莲,为什么还要提到菊和牡丹?
▲ 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秋季开花,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也充分反映了世人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 予独爱莲之…… 莲,花之君子者也。质朴正直、志洁行廉
借助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 → 正衬 → 莲 ← 反衬 ← 牡丹
表达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教师点拨:“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联系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作品,知人论世,我们发现“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保持独立的人格。再联系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主张人世,不赞成避世。作者写“菊之爱”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写菊是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3、品莲:文章的语言美,表现在语音美、句式美、表达方式美。语音美在听读课文时已充分感受到,文章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句式美表现在句子长短错落,整散结合,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表达方式美表现在仅仅百字短文中,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爱”字连贯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在朗读中细细品味)
4、诵莲;背诵课文。(以各种方式强化背诵)
五、课内拓展:
比较阅读《爱莲说》与《陋室铭》,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等写法的妙处。
明确: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不同的是所托之物不同,所言志向不同:《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现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向和追随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爱莲说》以莲喻人,将莲人格化,这正是作者心志的写照,是作者理想的寄托。作者是借赞美莲的高尚品质寄寓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
《陋室铭》引用孔子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爱莲说》运用正衬反衬的手法将自己独特的爱好表现无遗,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六、课外延伸:(课堂练习)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原因。
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七、学生小结:谈谈对文章的感悟。
八、作业:
1、以你对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题目为《 赞》的小短文。字数在300字左右。(写在周记本上)
2、背诵并默写全文,默写在小测本上。 3、完成《学案》。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