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中)《出师表》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0-03-30 18:36:57

  惩山北之塞   迂    曾不能    叩石  亡以应  一厝朔东

4、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1、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并要求简单解释理由。(教师可做简单示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学生齐读。

四、疏通课文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解决

五、字词归纳

1、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通“直”

始一反焉                 “反”通“返” (往返)

汝之不惠                 “惠”通“慧” (聪明)

亡以应                   “亡”通“无” 

一厝朔东                 “厝”通“措” (放置)

无陇断焉                 “陇”通“垄”

2、虚词

①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 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 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② “其”的用法

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③“之”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c、指示代词 “这”: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d、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④“且”的用法

副词,“将”:年且 九十

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⑤“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⑥“焉”的用法

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

语气词,相当于“呢”:始一反焉

语气词,相当于“了”:无陇断焉

3、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  (险峻的大山 )

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土筐 )

六、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

二、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明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