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3、理解课文的主题
《藤野先生》主要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还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历程?
小组交流,找出依据。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主要让学生如何理解那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参考: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
四、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1、本文可揣摩的语句很多,没必要都找出来揣摩分析,老师先提出几个句子作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或体会,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去揣摩。
参考:(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2.)实在标致极了。
如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位老师。
2、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
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
参考: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五、探讨质疑。
对于这篇文章同学们是否还有不能理解与存在疑惑之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提出来,我们全班共同来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解决,对学生理解不了的,教师可着重加以讲解。)
例:一别就是20年,鲁迅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文化界中如日中天的人物。这期间他并没有
六、写作训练
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注意联系写作背景)
2.在初一时,我们写同学往往通过外貌描写就确定是谁,你能不能略去外貌,重点抓住同学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他呢?
六 生命与和平相爱
教学目标:
1、了解犹太民族的历史,从现状中更深的了解这个民族。
2、通过对主要人物的了解,知道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并能体会出犹太民族珍惜生命,向往和平的感情。
3、学会逐步深入地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1、学生课前查找并了解电影《索菲的选择》和《辛德勒的名单》的情节内容,了解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
2、收集了解作者铁凝的有关材料。
二、课堂学习:
1、导入新课,了解犹太民族历史。
同学们,老师昨天布置了今天上课前要预习的内容,我想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是和犹太民族有关的。我也找了一些有关的资料,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这一系列的数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欧洲有600万犹太人被屠杀,占整个欧洲犹太人的二分之一。战争刚结束时,许多犹太人仍被关在集中营,有的波兰犹太人曾尝试返回故居,但竟然遭到邻居的冷眼排斥,有的甚至被邻居杀害。战前波兰有300万犹太人,死于集中营的就有150万之多,战后波兰犹太人已所剩无几。”
同学们你们通过预习了解了哪些犹太民族的历史呢?能给我们介绍一些吗?
学生根据预习简介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
这样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二次大战后是否一厥不振了呢?还是将仇恨深深埋藏于心底了呢?……也许学了今天《生命与和平相爱》之后,同学们对这个民族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2、读全文,理结构。
组织学生根据要求速读全文,找出文中清晰地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组织学生交流。
第一段:“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他们以自己在各个方面的出色表现,向人类证明着这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巨大创造力。”——全文的出发点。
第六段:“这个对语言有着特殊敏感、对一切新鲜事情性质盎然的青年,尚不满28岁,何以具备一旦向往,便锲而不舍的气概与能力?”——承上启下,转入对戴维才能形成根源的探询。
3、品人物,抒感想。
(1)这样灾难深重的民族依然百折不挠地获得发展,历经苦难而向往和平,从戴维和他的父母身上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这些。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更深地走近戴维,以“我从戴维身上学到了 ,因为他 。”或“我佩服戴维的 ,因为他 。”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