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学简案 人教初中语文九年级(上)06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7-30 21:00:03

[单元教学设想]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揭竿而起的陈涉、胆识并见的唐雎、高瞻远瞩、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受到古人智慧、勇气、德操和审美方面的人文熏陶,                                       指导学生去辨证地认识历史和人物,去与古人作心灵对话,吸取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获得宝贵的人生借鉴;同时,让古人与当今时代对接,挖掘这些古代人才的现实意义。当然,还应重点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通过诵读、鉴赏和积累培养文言语感。 

[单篇教学方案]

《陈涉世家》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巧设话题“评”陈胜——设置不同的话题,从多个角度丰满人物形象。

主要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明大意。

⒈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重点读好人物语言);学生朗读课文、注释,初知文意。

2.概括课文主要情节,如“置书鱼腹,篝火狐鸣”、“激尉怒众,挺身杀尉”等。

二、巧设话题“评”陈胜。

1.教师出示话题:①陈胜的鸿鹄之志②陈胜的“天下”观③陈胜之“智”④陈胜之“诈”⑤陈胜的口才⑥陈胜的领袖才能⑦陈胜、吴广之“谋”⑧联系课后练习三,评陈胜之“败”;

2.教师指导:①联系课文及资料,要“评”之有“据”②分析周密细致,要“评”之有“理”;

3.学生依据话题,分小组研讨、评价陈胜;

4.教师明确、补充、丰富、小结陈胜的形象。

【方案二】 

教学角度:自主质“疑”,合作解“疑”——转变学习方式,在贵“疑”处质疑,合作解“疑”。

主要教学步骤:

一、朗读质“疑”。

学生朗读课文、注释,就文言知识自主质“疑”:①长句停顿②句子语气③一词多义,

如“之”字用法④古今异义,如:亡 怜 往往 豪杰⑤难句理解,如:借第令毋斩。

二、精读质“疑”。

学生精读“二世元年……吴广为都尉”,就内容及人物自主质“疑”:

①课文详写起义的准备和发生的意图是什么?

②陈胜为什么要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并装神弄鬼?

③“召令徒属”与“并杀两尉”,陈胜能否颠倒?

④司马迁为什么把陈涉归入“世家”?

三、合作解“疑”。

学生之间研讨、学生与教师交流、学生与文本对话,解决以上“疑”点,全课自然收束。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演读——让学生过一把“演戏”瘾,在表演中自觉切入文本,深刻把握人物形象。主要教学步骤:

一、朗读入“戏”。

⒈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重点是人物对白)——学生表情朗读。

2.教师表情范读——学生表情译读全文。

二、师生说“戏”。

1.师生说“舞台提示”(人物、时地、布景、服装、道具、幕次、战国末期的背景、人物台词的表情心理、动作、上下场等)。

2.师生说“人物台词”(对白,独白,旁白)。

三、演“戏”竞赛。

1.学生四人一组(分别是解说、“安陵君”、“秦王”、“唐雎”)尝试进行自导自演。

2.挑选两组同学进行演戏竞赛。

四、学生评“戏”。

1.学生主要就以上两组同学在塑造人物方面发表“观后感”,提出表演建议。

2.学生各用一句话评说文中的三个人物。

3.教师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写读——让学生通过改写深入理解课文,认识人物的精神世界。

主要教学步骤:

一、朗读,精心梳理情节。

学生梳理的情节是:①秦王野心吞安陵,唐雎临危受使命②秦王咄咄逼人,唐雎寸步不让③秦王欲发“天子怒”,唐雎挺剑效古人④秦王长跪致歉,唐雎不辱使命

二、改写,深入解读文本。

1.教师进行改写指导,如:可以依据以上情节,通过悬念、对话展开情节,将文章改写为四回目的章回体小说,可以通过添加舞台提示、人物台词将文章改写为剧本,可以以随行史官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唐雎使秦的经过,可以以日记的形式写《针锋相对——我与秦王战斗的日子》,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写唐雎向安陵君汇报与秦王交锋的情况,抒写为国捐躯的赤诚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2.学生改写课文。

3.学生作品展示,师生简评。

《隆中对》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说读——通过让学生形式多样的“说”,多角度深刻理解课文。

主要教学步骤:

一、说说“三顾茅庐”。

1.学生轻声读课文一、二段 ,复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2.学生简说该故事的写作意图。

二、说说隆中“对”。

学生高声朗读课文第三段。

1.先说隆中“对”的层次:

论“不可争”与“不可图”——论“可争”与“可图”——如何去“争”与“图”。

2.再说隆中“对”的战略蓝图、战略方针、治国方略。

战略蓝图:三分天下,兴汉室,成霸业;战略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联孙权,内修政理;治国方略:恤民举贤,重视“人和”与“人谋”。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