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教学反思2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21 23:49:40
《病梅馆记》教学反思
漳州三中语文组   陈晖贤   

一.教学指导思想(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理念等):
   1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到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

   2  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坚持知识技能、认识水平与情感态度共同提升的教学原则。
二.教学过程设计 (含主要教法、学法、组织过程及设计意图):

  1  由“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导入,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让学生通过这则小故事初步了解清朝统治者对人才的压制、摧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并由此自然过渡到对当时背景的介绍:(1)八股文(2)文字狱。
  2  听录音,注意文章字词的读音,及作者情感的把握。读完要求全班放声自由朗读,全班齐读。让学生通过多读,掌握课文的内容。

  3  采用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的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解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精神。老师在学生讨论中引导解答疑难问题。
  4  教师设疑,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学,以问题的形式带动学生思考,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

    1)作者为何要辟梅观馆?(找原文)——江浙之梅皆病
    2)病梅的形成,哪些人是罪魁祸首?

    文人画士:品梅标准:曲、欹、疏
    鬻梅者:摧残手段:斫、养、删、锄

    3)目睹梅花的病态,作者有何表现?——泣
         行动:购梅,辟馆

            办法:纵,顺……
         愿望:穷其一生

  5、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梅 — 人才     

       托物言志   病梅 — 遭摧残的人才
       文人画士 — 统治阶级

 6  课外延伸:比较《盆松》与本文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异同。(学生讨论,组织好言语)
 7  布置作业,进行小结。

三.教学目标预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达成水平设计):
     知识目标:

1、掌握、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2、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过程方式:
1、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2、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态度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四、教学流程:

1.         背景介绍(以故事引出历史背景) 
2.         诵读指导 

a)         教师范读(配古筝曲) 
b)        理论指导(引姚鼐语) 

c)         学生齐读(伴随音乐) 
3.         设疑导读(提出 思考题) 

a)         梅的病态表现是什么?象征了什么? 
b)        致梅成病态的手段是什么?象征了什么? 

c)         作者疗梅的决心是怎样体现的? 
4.         梳理思路(绘制文章脉络图) 

5.         领悟情感(一腔悲愤寄梅中) 
6.         比较阅读(一诗一文) 

7.         研讨问题:怎样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8.         收束全课 

 
五、附课件说明:(课件在PPT演示文稿《病梅馆记》中)

课件一,课文题目(病树画面) 
课加二,课文内容 

课件三,四个生字 
课件四,引姚鼐语 

课件五,思考题目 
课件六,板书思路 

课件七,一行大字(一腔悲愤寄梅中) 
课件八,《盆松》小诗 

课件九,《己亥杂诗》 
课件十,《一翦梅》音乐

 
六、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力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认真研读文本,吃透课文,预先设想了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应对方法。学习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虚心听取老教师的建议。课后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他们认为这堂课开得较成功,我个人认为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目标。                                       

    课堂导入时的一则小故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也进行得较好,既能暴露学生的疑难点,使得教师的引导具有针对性,又能让他们自主解决,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几个问题的设置难易得当,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学,较轻松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最后一首诗《盆松》与本文的比较,既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又能让学生拓宽知识,加强对课文主旨技法的理解。当然,本节课与预设教学目标还有一些差距,表现如下:                                                    
                1.学生的预习不够充分。 

                2.课程节奏比我预想的要快一些。
                3.上课时的激情不够。 

    这堂课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