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教后记
《病梅馆记》教后记
这堂课上下来,感觉一般。还没有能听到课堂录音,现将第一直观感受写下来。首先,我先说说收效较好的几点。 (1) 预习工作到位。上课前两天我布置学生课外预习了这篇文章,具体预习内容如下:
①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大意。 ②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语。
③ 查阅关于描写梅花的诗句。 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预习情况良好,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基于我课前对学生热情和信心的积极调动以及学生的自觉性。
(2)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完成。 (3) 前半节课比较流畅,“预习检测”这一环节在时间和形式上处理得比较好,不拖沓。
(4) 关注学生的生成,逐渐克服“拽着学生走”的毛病,把课堂更多地交给学生。 (5) 关注课堂气氛,尽量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学习、思考。
其次,我这这节课的不足也是很明显的。 (1) 由于备课不是很充分,导致课堂整体不是很流畅,后半部分的环节有点赶。
(2) 环节之间的衔接有点生硬,包括语言表达。 (3) 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具体、中肯。
(4) 在课外延伸这个环节中,没能使用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梅花的魅力。 总体而言,这次上课对我来说又是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通过这次上课,我可喜地发现了自己的进步,比如说更加大胆从容了,还有渐渐探索出了一些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的方法等等。每次上公开课我觉得自己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当然不足是明显的,还要向大家多多学习,更希望各位同仁给我提宝贵意见,谢谢!
病梅馆记(教案)
刘虹 (广西杨迅特级教师工作坊)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文所涉及的重点文言字词。 2 .理解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3 .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二的时候曾经学过龚自珍的一首诗《己亥杂诗》,还记得吗?(全班背诵,教师多媒体出示)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其实《己亥杂诗》是一组共有 315 首的长诗,其中还有一首诗道出了龚自珍的忧国忧民之情: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的大意是这样的: 祖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我希望皇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 龚自珍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召唤,他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呢?
背景介绍: 第一:单一的选拔人才制度。 明清科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文体,每篇由八部分组成。在内容上,八股文只许为圣贤立言,讲四书五经所讲过的道理,如有所阐发也不能越出程朱理学的范围。这种内容固定 而形式死板的文体,是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对当时文化思想的发展危害很大。
第二:大兴文字狱。我们先来听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书生,一天他正在读书,突然一阵清风袭来,书生来了雅兴,随口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 “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 这件事传到朝廷,结果书生被砍了头。罪名是攻击朝廷统治者不懂文化(同学们很快就会反应到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 “ 清风 ” 中的 “ 清 ” 与清朝中 “ 清 ” 是一个字)仅仅这样的一件小事,就足以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残酷境地。 文字狱使许多的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清政府压抑、摧残知识分子,堵塞才路,形成了 一种死气沉沉、万马齐喑的局面。
龚自珍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作者以先觉者的敏锐预感到清王朝的危机。他认为要使国家振作起来,靠的是一场变革,而变革则需要大批的人才。龚自珍要疗救社会的病态,要拯救天下的英才,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病梅馆记》正是反映这种思想的代表作。
二、朗读 1 .听范读, 正音。
2 .学生齐读,初步理解课文。 三、预习检测
1 .虚词:以、而、乃 以 : 梅以曲为美(把……当作)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连词,来)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介词,凭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介词,把) 而:而江浙之梅皆病(连词,表结果因而,所以 )
乃:乃誓疗之 ( 连词,于是) 2 .实词: 欹、固、斫、鬻、诟厉、辟
以欹为美,正者无景;(倾斜) 固也。(本来)
使天下之民斫直(用刀斧砍) 明告鬻梅者(卖)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辱骂)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设立)
3 .词类活用: 夭、绳、夭、病、锄、顺、复、全 夭其稚枝(使动,使…早死,摧折)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绳,名词作动词,约束)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夭、病,使动,使…弯曲、使…病,损伤。)
4 .翻译句子: ⑴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 ⑵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又不可以使天下的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⑶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曲折,又不是蠢蠢地追求金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办得到的。 ⑷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放开它们,使它们顺着(天性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种到地里,解掉它们棕绳的束缚; ⑸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个地步啊! ⑹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 贮存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呢!
四、研读课文 1 .你认为龚自珍先生对于梅有着怎样的审美观。
2 .文人画士对于梅有着怎样的审美观。 3 .为了实现或者维护自己的审美观,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
五、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仅仅是为写梅而写梅的吗?以梅喻人,托物言志
六、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 如何理解文中 “ 梅 ”“ 病梅 ”“ 文人画士 ”“ 鬻梅者 ” 的象征意义?
梅 —— 个性解放的俊杰之才 病梅 —— 被摧残的御用人才
文人画士 —— 封建统治者 鬻梅者 —— 封建统治者的帮凶
品梅的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托物言志 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对梅的感情实际是对人的感情,在 “ 记 ” 的同时,又有饱含感情的抒情性句子,请找出来并谈谈作者所包含的情感。
① “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 ② “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
愤恨、决心、无奈、忧虑 八、课外拓展知识
1 .欣赏诗人笔下的梅的形象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香扑鼻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带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零落成泥碾做尘,只有香如故。
2. 欣赏诗歌: 林逋的《山园小梅》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诗的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百花飘零凋谢,独有梅花却茂盛妍丽地开放。小园中只有她占尽美好的风光。歌颂梅花的傲雪耐寒。“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诗,历来被读者誉为咏梅的绝唱。 梅花的美,不同于牡丹的富丽,更不同于桃花的夭艳,而是一种淡雅和娴静的美。作者不是简单直接地介绍,而是写她的姿态,写她的香气。上句,疏疏落落的梅枝,纵横交错,映在清浅明澈的池塘中,读者感到她的摇曳多姿。下句,黄昏的淡月下,飘散着缕缕幽香。中国传统的欣赏趣味,讲究雅和韵,不要求强烈的刺激。那种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韵味、情趣就不免略逊一筹。这里所写的香气,正是那种淡淡的幽香。所以很雅致,很有韵趣。而姿态、气味之所以给人这样的美感,是因为作者把这些放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来写。这样写,环境气氛,与梅花的姿态幽香显得十分和谐协调,恰到好处。
霜禽,既指寒霜中的飞禽,也指禽的毛羽洁白如霜。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这里写出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而是既爱且敬。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是对她无限深情。这样,梅花的美又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与金尊”, 这是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
作者在这里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这个“人”,不是那种空虚庸下追求物质享受的俗人,而是品格高尚的风雅之士。这样,诗中的梅花形象,就带有作者本人的浓厚的感情色彩。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