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荷塘月色》教案8 第二课时(粤教版必修1)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4-06-25 07:46:5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背景、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一、检查背诵(抽查1~2名同学) 

二、检查对课文结构理解的情况 

1.提问: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描述本文的结构特点。 

明确: 

            全貌:路幽、树多、月淡 边走边想:想现实 边走边看       

            叶 

            花 

            出门看 月下荷塘 香 

            荷塘 浓 

            颇 韵 

            家 不 光 

            宁 塘上月色 影 

            静 色 

 

            深夜回家去 忆过去 边走边忆 江南采莲 看 近树远山 

            《采莲赋》 四 没精打采的路灯 

            《西洲曲》 周 热闹的蝉声蛙声 

2.提问:从课文结构看,作者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起的,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试联系背景讨论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可以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回答) 

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理解课文中的情与景 

1.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2.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师生共同活动)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诵读,讨论后回答)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