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沙田山居 教案(粤教版必修1)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4-06-28 10:33:2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品味本文优美、诗质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揣摩、分析文章的优美语言。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的乡愁情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让学生读出韵味,欣赏、领悟文章精妙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

2.探究法:抛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研究,以挖掘文章深层思想。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2.《沙田山居》预习作业:

(1)查阅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熟读《沙田山居》,扫除生字词障碍,摘抄文中的佳句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乡愁》导入。

二、文化、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曾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在美国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在美国大学任教四年。返台后,余光中先后在台湾各大学外文系任教。1953年,与覃子豪等组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刊。余光中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享誉海内外文学界,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方面(称为自己创作的“四度空间”)成就卓著。

余光中的诗文里充满浓郁的“乡愁”情绪。除了《乡愁》余光中还在其它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他热爱着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着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

余光中于1947年—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文章就是他“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黄昏”十八个月之后写成的。

三、整体感知:

1.通过给各个自然段加小标题,感知全文内容。

明确:(1)概写山水(2)蓝海迷景(3)山中禅幽(4)山色变幻

(5)仙山烟云(6)风中秀色(7)悠长乡愁

2.理清线索:本文以“站在阳台上看风景”为线索,描绘了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

3.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我的山和围着山的海。

四、探索研讨:

作者是怎样描写沙田山居的海和山?写景是为了抒情,作者想要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诵读鉴赏第二段:从那些方面写海,写出了海的什么特点?

明确:                  晴午:千顷碧蓝

海:迷幻、浩淼、碧蓝  起风:千亩蓝田

夜深:赫然渔火       

(二)诵读鉴赏第三段:本段写了山的什么特点?

明确:山:寂静、禅幽、天籁

五、品味语言

(1)作者说:“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手法。把山当人写,山似乎有了人的七情六欲,把景物写活了,有自然亲切的感受。

(2)文中“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手法。形象的表明出海风吹佛写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3)文中“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黑的海面,排成一湾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金灿灿的金莲。”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手法。形象的再现了渔火围成的形状及颜色。

小结:本段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海迷幻、浩淼、碧蓝的特点。时还奇丽的景象赫然与我们的眼前。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