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 《诗经》两首 教案2(粤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意并能熟练背诵这两首诗歌。
3.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和《氓》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4.欣赏《静女》爱情的甜蜜;同情《氓》女主人公的不幸的爱情遭遇。
教学设想
学生第一次接触《诗经》作品,教学前宜先介绍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并要求学生积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明白诗歌的基本意思,然后才结合作品的特色(重章复唱和比兴艺术手法)进行艺术形象鉴赏。要注重诗歌的朗读,尤其是节奏方面的把握。
第一课时讲授《静女》,第二课时讲《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敖包相会》片段并展示歌词,营造气氛。)
十五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美丽的爱情总是令人神往不已,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跟随这位娴淑的美女,一起去感受爱情的甜蜜和美好。
二、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由周王朝通过各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撰而成的。它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2.《诗经》按其乐调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传唱的民歌,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就像奥地利歌剧一类的高雅音乐,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3.《诗经》按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直陈其事;指铺陈排比,也可以是直接铺叙,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如《七月》《芣苢》均采用此种写法。
比——比喻,就是打比方,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即即景生情、托物兴感,由具体事物引发想像和联想。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可以举《关雎》为例。)
4.“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形式,“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 “六义”。
5.孔子曾经这样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三、朗读诗歌,理清字词和情节
1.齐读,正音,感知诗歌内容。
明确:(正音略)这首民歌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
2.各自朗读,理清情节。
明确: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以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的全过程。
四、概括《静女》大意
《静女》是一首优美的情歌。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僻远的城角幽会时活泼欢乐的情景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诗歌借物抒情,构思别致新颖,用笔灵活,体现了上古时期人们的爱情生活。
五、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问题:诗歌运用了哪些细节来体现青年男子对爱情的痴迷?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明确: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