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离骚 教案(粤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以及他的政治抱负。
3、疏理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比喻、对偶。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学习诗歌第一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
教学步骤
一、 情境导入
播放蔡琴《屈原》一曲,然后要求学生自由发表关于对屈原的认识,并板书归纳。
二、 知人论世——了解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爱国诗人。1953年,他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他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以及顷襄王的放逐。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国都,屈原悲愤难捱,自投于汩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中华儿女。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此外,他还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三、 了解《楚辞》与《离骚》
(一)楚辞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楚辞是我国继《诗经》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想像丰富多彩,文字华丽,充满浪漫主义的精神,这是一种独特的诗体,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后人称为“楚辞”,又称为“骚体”,它的形成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