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与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21 16:15:2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文章脉络,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能力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的、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的清新淡雅的语言,赏析巧比妙喻。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2、仿写优美文段。
[ 教学步骤、方法]
1、诵读法:诵读是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手法,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 位投入,它容易使学生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一篇文章读好了,鉴赏目的也就达到了。
2、比较鉴赏法:可以把本文与陶渊明《归园田居》意境、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把握文章的美点。

3、讨论法:鉴赏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可组织学生讨论在空中楼阁中生活的的形象,对空中楼阁中寄寓的志的理解
[ 教具准备 ]   《我的空中楼阁》朗读带
[ 课时安排 ]     两课时
[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用温故知新联想导入法创设情境
   (一)导入 
1.用温故知新联想导入法创设情境
   以初中所学的《桃花源记》作为切入点,引出每个人都曾渴望拥有一处理想的栖息地——世外桃源,请学生用口语描绘自己心目中世外桃源的样子,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曾渴望一处理想的栖息地,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外桃源,由此来引出李乐薇的精神家园——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2简介作者
   关于李乐薇,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外,最主要补充说明她的写作风格。这样介绍作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又可以使其联系到本课的内容,帮助理解文章的主旨。
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地设计这一步骤针对中职学生对字词的学习被动,基础较差而设的,同时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听朗读带 (听完后)大家请看黑板:山脊(jǐ)    憩(  一幢(zhuàng 游目骋怀(chěng
宁谧(
大家要注意这几个词的正确的读音。
4.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同时划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标出疑难语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的空中楼阁》,首先,看标题
 作者为什么称他的小屋为空中楼阁或者说它有含义什么?
 作者从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从哪些点来描写小屋的?(小屋周围环境是哪些)
问题先提出,但我们不急于回答,我们先听听朗读带,在听朗读带的过程中呢,大家要认真听,用手中的笔勾出不认识或不懂的生字词,并且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5、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第二课时
二、解读文中的疑难,赏析手法。
    文学作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语言在表层,形象在浅层,情思在深层。我们要鉴赏文学作品尤其是这样的抒情散文,首先要以语言为突破口,披文入理,缘景入情。一些散文中的秀句和警句往往是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情感、深邃的哲思的交融之处,甚至成为全文意境的焦点。我们在学习是要结合主旨和情境深入体味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情味,赏析修辞特点及其艺术效果;要透过语言的表层,捕捉形象的特征,体悟作者的情思。接下来,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去看一看本文的一些警句和秀句有什么特点以及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情思。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作者如何从各个方面突显小屋的美?你觉得哪些描写的语句特别的美,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一问的目的是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以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平。)但是学生的概括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时需要再次体现老师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字词替换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法品味语言,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
表达生动——擅用修辞手法。
如第三小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奇特的想象铺开了辽阔、空旷的背景,呈现出点缀物的小巧玲珑。四个比喻角度各异,渲染出小屋灵巧的风姿、迷人的气势。寂静的山上增添如此灵秀的点缀,使山景美不胜收。又如第5小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这一小节运用比喻、拟人手法,赋予树以精神和活力。
7小节: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度。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赋予小屋以人的生命、人的气质,作者假外物以言自身,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和情操。
8小节: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教师总结: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喻为,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b、音韵和谐
多用两相对称的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如在旋律轻快的音乐中漫步,准确地表达了作者赏景时的感觉,体现了文学语言的趣味。
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教师总结:这些诗的语言表现在流畅而富有节秦感上,句子配置协调,十分讲究语言的音乐美。文中许多段落都可以击节而咏,读起来抑扬顿挫,为抒情言志创造了一种画一般的氛围。
c、化用古诗词山如眉黛”——“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这首词语言新丽,毫不落俗,词人王观写的是妻子在想念远人时的眉眼,山水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江水一—眼波,山峦一—眉峰,想象丰富。李乐薇先生巧妙化用王观的词,并有所创新,形状如眉,色泽如黛,眉眼是人最有神采之处,是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作者特别选取眉黛来形容山,赋予山有女性的阴柔之美。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作者在这里巧用李白的这句诗并妙用修辞手法,写出了小屋飘渺轻灵,如同飘在空中。雾失楼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秦观的这一句词,写了一个意想中的夜雾笼罩一切的雾朦胧的月夜;作者写出夜晚山上疏落的灯光,把黑暗照得淡如烟雾,一派迷离恍惚,写出了小屋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因情造景,景为情设,情景交融,颇有人间仙境之意。
这些诗意浓郁的诗句堪称点睛之笔,使景物神韵毕肖,读起来使人如入仙境。

总结 :以上是我们分析的几个文中的特殊的句子,分析清楚了他们,我相信各位同学对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感情应该有所把握了吧,作者借景表达对小屋”——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精神、浪漫理想的生活环境的化身的热切的向往和追求之情。我们同学们不能是因为分析句子而分析句子,我们要从分析中学会分析的方法,并且要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这才达到我们上课的目的。 
[板书 ]
修辞美      追求自由的生活                     语言美 音乐美
                         绘画美
我的空中楼阁      画面美               托物言志      

李乐薇            情趣美                  追求独立人格 

依据:用链条式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小结 ] 回顾全文那一幅幅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图,仿佛正在把我们带入一个与外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一个安静而不绝俗的远离喧嚣的理想世界,从而也标志了一种独立而不遗世的理想人格,语言和画面美的文章一旦赋予了深层的内涵(情趣美)(板书),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盘菜一样,现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
[作业布置 ]
 布置作业
1 诵读文中优美语段语句
2)、比较阅读
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与《我的空中楼阁》进行比较,再次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及文化精髓,并写成小论文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培养运用、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形成主动探究、乐于参与、勤于思考的意识,关注个性差异,重视个性发展等等。有鉴于此,《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时,我特别注意了加强贯彻新课程理念的自觉性,力图在教学关系的突破上跨出更大胆的一步。

分析本次课堂教学设计,我认为我的教学方法选取的较好,基本符合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要求,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的散文教学模式基本抓住了学生的思考模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且情景教学法得到了学生的喜爱,打开了学生的兴趣大门。
文字之美,不仅仅在于语言的精致,更在于其情感的滋味。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也应该关注人的情感,散文教学尤其应该如此。本文意境优美、深邃,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及其周围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感受其中的旋律,学习语言的表达技巧是我设计的第一个学习目标。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脉,从诵读入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欣赏文章的美之所在。还有学生能够准确补充出和课文意境、句式相似的古诗词,很是让人吃惊和欣慰。我不禁为他们折服了,深深认识到,只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认真思考,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远远超过我们估计之外的。主体的作用一旦得到真正地引导和发挥,他们的才情和能力所透射出来的魅力是无限的!由此,我意识到贯彻诵读教学,将琅琅书声还给语文课堂的重要性。意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做老师的再也不能越俎代庖。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学飞的过程,避免不了磕碰,这是我今后应注意的。

反思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力图避免“讲授”传统的束缚,为学生观念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营造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节课,也使我从学生那儿学习到了新的东西,收获了新的思想,再一次感受了“教学相长”古训的深邃。但是,我深感教学艺术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一教学过程,我感到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信息的取舍,教师“参与” 和“帮助”的“时机”等等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有了这次尝试的小小成功,我也有了更多“奋然前行”的勇气和信心,我相信自己会更加努力的!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