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案19(人教版必修5)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4-07-07 08:16: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之、而、焉、其的常见用法,宾语前置句的特征。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2.借助形象阐述抽象事理的高妙技巧。

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借用寓言阐述深刻道理的技巧。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对照注解自行翻译,提出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2、概括七段大意,提出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况且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⑵奚以知其然也?(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⑶而彼且奚适也?(而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⑷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以上工作可用课上时间完成,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教师通过检查了解课堂教学重点及难点。

导入:于丹教授认为,儒家所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看中的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这样一种成全;而道家看重的是更高旷的苍天上人的精神的自由,他看中的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可以说,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但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一番逍遥游。也就是说,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坐标系上,让人真正成为人,让我们的内心真正无所拘囿,让我们风发扬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让现实中种种的窘困,只在当下可以看破,而在永恒生命的引领上,有这样一番逍遥游的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去追寻。

一、解题: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二、学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并指定学生概括大意:鲲鹏翱翔要凭借大风。

2、语言教学:

而: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也: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表肯定语气);是鸟也(助词,表句中提顿),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助词,表判断语气)。

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怒而飞:怒,不是恼怒,而是奋起、奋发。

3、内容理解:

开篇如何描写鲲鹏?为什么要如此描写鲲鹏?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是为了与下文写杯水、尘埃、蜩和学鸠对比提供鲜明的参照物。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并指定学生概括大意:大鹏也有所待,有局限。

2、语言教学:

之:这里几个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同中有异:鹏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徙于南冥也;生物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谓语)以息相吹也;天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主语)苍苍

3、内容理解:

①“亦若是则已矣”的“是”如何理解:

指代天的样子,一是苍苍,二是广阔。指代上文描写的鲲鹏腾飞的九万里高空。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如何理解?

说明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也有相通之处。尘埃可以成为雾气,鲲可以成为鹏,积蓄就可以强大。然而,鹏要凭借风,雾气要借助气息,都还有所待。

③《齐谐》中如何描写“海运”?写“海运”意在表现什么?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写“海运”意在表明大鹏也必须有所依赖。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