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24 20:43:2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2.掌握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以及善于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和积累下列文言词语“故、尽、属、即、且、矣”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2.熟练背诵2~5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要有远大抱负和人生使命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笑对人生,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2.辨析“故、尽、属、即”等多义词的词义。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2.指导学生背诵2~5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文章属骈文,句式整齐,便于诵读。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不断培养他们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点拨、归类法(如解读词语时,多以练习形式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点拨总结,以巩固旧知,积累新知。)

3.讨论法(对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如作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融情于景的特点可通过师生讨论寻找解决途径。)

●教具准备

制作“南昌滕王阁”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疏通字句,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时用多媒体投影“南昌滕王阁”图片)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同学们一定耳熟吧。这历咏不衰的名句出自何处呢?(学生回答)是的,它出自古今传诵的骈文名篇《滕王阁序》,更是出自少有才名的王勃之口。《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才气可见一斑。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滕王阁序》,深刻感受一下他十足的文学才情。

二、解题

1.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

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投影: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星分翼轸(zhěn)           襜帷暂驻(chān)              睢园绿竹(suī)

B.瓯越(ōu)                      俨(yán)                   睇(dì)眄(miǎn)

C.棨戟(qǐ)                            披绣闼(tà)               叨陪鲤对(dāo)

D.骖 (cān fēi)               逸兴遄飞(chuán)     命途多舛(chuǎn)

答案:C(叨tāo)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点拨: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如:豫章/故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如:①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②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③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④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⑤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七字句可以有四种读法,如: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②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③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④都督/阎公/之雅望。

4.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出示投影:

指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胜友(才华出众的友人)如云

A.

家君作宰,路出(过)名区

访风景于崇阿(高大的丘陵)

披绣闼(小门)

舸舰弥(满)津

B.

遥襟甫畅,逸兴遄(迅速)飞

纤歌凝而白云遏(阻止)

气凌(超过)彭泽之樽

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

C.

天高地迥(远)

怀帝阍(皇帝的宫门,指朝廷)而不见

穷(困厄,处境艰难)且弥坚

台隍枕(倚、据)夷夏之交

D.

时运不齐(有蹉跌,有坎坷)

谁悲失路(迷失方向)之人

舍簪笏(代指官职)于百龄

答案:D(失路,比喻不得志。)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提问: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思考后,明确: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第二部分(第2、3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第三部分(第4、5段):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第四部分(第6、7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