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昆剧的故事》(教学设计) 上海版高中三年级第二学期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3-28 21:09:10

教学目标

1、  根据文章的主体结构把握要点,初步了解有关昆剧这一传统戏曲的常识。

2、  通过词句的品读,赏鉴、体验古老戏曲的优雅意境。

3、  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这一“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喜爱之情。

说明:

2001年5月18日,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首批19个项目中以全票通过,位列榜首。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了她不容小视的位置。

教材在 “审美感悟”的单元中安排了这样一篇介绍昆剧的知识短文,意在让学生知道我们还有这样一种纯美的艺术样式,有百年的历史积淀,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有卓越的戏剧品质。它古老而年轻、博大而永恒,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这篇戏曲理论家刘厚生的《昆剧的故事》,不妨可以看作是一篇“昆剧简明小史”,但它并非是以艰涩而佶屈聱牙的学术论文的面目出现,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对昆剧的历史、昆剧的艺术特点、昆剧的振兴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介绍,将知识性、趣味性与文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在课堂上主要是利用文本解读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试图尽可能拉近当代中学生与古老昆曲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传统戏剧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试着走近昆曲,尝试着去体味她的厚重,感受她的典雅,领略她的风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通过朗读、联想、比较等方式感受昆剧文辞的典雅优美。(文学基础)

2、   难点:通过片段鉴赏来初步感知昆剧戏曲表演、音乐唱腔的特点。(表演与唱腔)

说明:

整个教学拟用二课时。第一课时以文本解读为主,主要解决“昆剧历史”、“昆剧振兴”一头一尾这两部分,让学生对昆剧的大致历史、艺术成就、今后发展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理性的认识;第二课时主要是用赏析、朗读、借助视频等方式重点学习“昆剧魅力”部分,让学生了解昆曲剧本文辞的典雅华美,具有很高文学性的特点,同时也对昆剧的表演艺术的载歌载舞、形神兼备、抒情写意的特点有较为感性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背景音乐(朝元歌)。

2、展示一幅画(虎丘中秋听曲图)。同时展示明朝袁宏道的《虎丘》中的一段。(“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壘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用笛韵雅歌、古画古文,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透过尘封的历史,依稀瞥见昆曲昔日的风采和曾经的辉煌。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视、听、读等多角度入手,增进学生对昆曲的初步感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

学习课文的第一、三部分

1、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梳理文章的总体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初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致阅读课文的第2——5段和22——26段,了解与“昆剧历史”和“昆剧振兴”相关的主要信息。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达成以下认识:

1、全文由三部分组成: 昆剧历史

     昆剧魅力

     昆剧振兴

2、昆剧历史——

起:元末

     兴:明中叶

     盛:明末清初

     衰:清中后期

3、昆剧振兴——

人才培植

政府扶持

整体阅读,初步感知,了解文脉走向与布局构思,对课文有一个较为宏观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较粗地阅读头尾两部分,理清文脉、了解历史后为下面的重点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