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套中人》(教学设计) 上海版高中三年级第二学期
教学目标
1、 了解别里科夫这一艺术形象的特征,理解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典型意义和价值。
2、 了解作者用幽默讽刺的手法,通过对人物夸张的漫画式的勾勒和其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说明: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套中人》是契诃夫优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运用了幽默讽刺的手法,通过人物的典型行为、语言及细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谨小慎微、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这一文学史上的经典艺术形象。“套中人”这一形象化的说法既表明了人物特点,也是19世纪俄国社会现实的浓缩,作者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在这一“典型”中寄予了深刻广泛的社会内涵。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引领学生把握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深广的思想内涵,以及作者塑造人物时典型的讽刺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把握“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典型特征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2、难点:理解作者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这一典型形象所表达的深刻广泛的内涵。
说明:
就小说而言,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是一个重要方面。契诃夫的小说学生在初中时学过《变色龙》,但对“套中人”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这一形象的典型特征和作者运用讽刺艺术,通过人物的自我表演和正反对比来勾勒人物的方法能够有充分的认识,这是对这部作品理解的重点,也是理解作品内涵和价值的切入点。而理解作者要借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意义,是必须对文本和社会背景有更深入的思考的。因此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
在世界文学史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一些经典的形象更是放射出个性光辉而璀璨夺目,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请同学谈谈自己印象深刻的文学形象。 |
自由发言,能够概括出这些经典形象的典型特征。 |
从学生的阅读积累出发,激发学生了解典型形象的兴趣,引出本文的教学目标。 |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
点击下载此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