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雷雨》(教学设计) 上海版高中三年级第二学期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3-28 21:10:52

教学目标

1、把握剧本的结构特点,体会作品中起伏跌宕的戏剧冲突,理解戏剧的主题。

2、学会揣摩戏剧语言,了解剧中主要人物复杂的个性特征。

说明: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30年代的优秀话剧之一,在中国文坛上有深远的影响。解读此剧作最需要注意的是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展现的。此文节选自《雷雨》的第二幕,有两个小高潮:一个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相会,这个发现引起剧情不可收拾的转变,悲剧的结局已成必然;另一个是母子和父子的相会,却不是亲情的体现,而是劳资的对立冲突,更见其压迫的凶残性。周鲁的相见,其情感的冲突主要借助富有冲突性的台词而逐步走向深入的。因此课堂中应着重引导学生揣摩戏剧语言,组织讨论,或者分角色朗读、表演,丰富对作品主题及作品中人物的理解,做出恰当的评价,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品味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难点: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的复杂性。

说明:

《雷雨》中,曹禺总是能够根据行动中人物性格,针对冲突双方,表达出特定情境下人物必然要说的话。而这双方按自己鲜明意向的表达则更具有了戏剧的针对性、冲突性。可以说,这是《雷雨》最典型、最富有戏剧语言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高三学生,他们已不是第一次遇到戏剧作品,根据其已知和其本身的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合作探讨戏剧冲突,品味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是为了锻炼其语言的表述能力,培养其多角度解读人物的能力,启发他们深度思考人性、社会等。然而由于周朴园这一人物本身的复杂性,对他的解读历来有些争议,在解读时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人物性格、命运及其生产的根源,避免概念化、脸谱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我国有一剧本的问世犹如一场暴风骤雨一般,震惊了当时整个的剧坛。从此以后,我国剧坛才有了可以和世界优秀剧本相媲美的话剧作品。这部话剧,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常演不衰,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目之一。这部作品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现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著名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

 

点出此剧作的意义所在,让学生一开始就带着敬意,更带着期待去阅读。

复习戏剧常识

阅读戏剧作品所要把握的重点是哪些?

1、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3、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解读剧作最需要注意的是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展现的。

在高二阶段学生接触过《窦娥冤》《长亭送别》这一类戏剧作品,知道阅读戏剧作品的常用的方法,此环节通过回顾有助于检查学生此方面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展开做铺垫。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