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殽之战》(教学设计) 上海版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3-29 16:46:58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字词,加深对古汉语语法的理解,培养语感。

2.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常识。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体现出的《左传》的艺术成就。

说明:

作为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把它看作语言材料,要通过课文巩固学过的语言知识,培养语感。所以必须进行课前预习,先要过字词关,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全文翻译,并且应该反复诵读以培养语感。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还要将语言背后的东西挖出来。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教给学生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本文选自《左传》,《左传》不仅仅是历史著作,更是文学著作,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依托,通过细读文本来总结《左传》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字词过关对课文理解准确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写战争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难点:对课文中外交辞令的理解与赏析。

说明:

因为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被刘知几在《史通》中称为“叙事之最”。《左传》叙事很注重事件的前因后果,战争描写在这一点上特别突出,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描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以及对各国关系的影响。《左传》的记人也是十分出色的,将人物放在历史事件中体现其性格特征。课文中的许多人物如蹇叔、穆公、弦高、原轸都栩栩如生,总结这些任务的个性有助于加深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婉而有致,有时妙趣横生,可谓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对此进行赏析,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更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介绍《左传》

提供背景

1.“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春秋》记事太简,《左传》就是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另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2. “殽之战”发生的背景: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有时结盟,有时开战。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后来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晋献公的儿子——流亡在外的重耳,并支持他回国取得政权,重耳也就是晋文公。 “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依附楚国的郑国,秦穆公却背着晋国,单独与郑结盟,并留下杞子等人助郑防守,以对付晋国。

1.学生回忆学过的《曹刿论战》,回忆“五经”是哪五部经书。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春秋的形势和对秦晋两国的认识。

1.知识性的东西要掌握。

2.课文内容距离现实比较远,不进行背景介绍将使学生无法理解殽之战中各国的反应,也难以理解人物的语言行为如栾枝所说的“未报秦施”。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