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激流》总序(教学设计)2 上海版高中三年级第一学期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1-03-29 16:48:23

教学目标

1、以 “在这平和的文字下面我们分明感受到汹涌的激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一句话为学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体验领悟文章的独特魅力,品味文字下面的激情和力量。

2、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情与斗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与生活搏斗的意志和能力。

说明:

“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则成了牢笼)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所以,在教授本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极为总要的环节,要通过挖掘文章的语言,来理解文章背后深刻的内涵及作者蕴含的深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写法:即鲜明的对照式结构,采用典型、生动物象来表现一个理念。

《激流》总序与一般序言的不同,了解作者运用物象手法使理念变得具体化。

2、难点:理解“这里面有爱,有恨,”反复出现的意义。

说明:

对高中学生而言,理解文章的象征性手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我国古典文章中大量运用这种手法。所以,教学的重点要抓住这个环节。其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既然是文章教学的目标,就应该抓住文章中的具体语言来挖掘,那就要抓住“这里面有爱,有恨”的关键性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走进文本

有个评论家在谈到巴金的《家》时说:在写《家》时(当时二十八岁),巴金对文学这样蒙昧无知,居然写出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好多人在谈到今年已经101岁的百岁老人巴金时说它不懂文学,巴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懂文学。可是不懂文学怎么能成为伟大作家了呢?而且还享有国际声誉,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学特别奖”呢?

学生自由发言,检验学生课前的预习,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资料收集

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通过检验学生对巴金老人的有关生平的收集与记忆,来理解这位百岁老人的情怀。

运用欲扬先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体感悟

熟悉文本

1、 “在这里我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这里”是指本文吗?你是依据什么得到这个认识的?

2、文中多次出现“生活的激流”(第三自然段的结尾处,第六段中,第四段有)这个词语,大家能否联系全文给它粗略地下个定义?

3、文中说生活是一个“搏斗”,还说“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从文中看,“搏斗”与“征服”含义有区别吗?

4、文章第四段说“这一切造成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作者说不能确定地知道,到底能不能知道,大概说一说总可以吧?具体应该怎么认识这“唯一的海”

 

 

1、学生通读全文,对重点语言进行圈划。

2、可以自由讨论,将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

1、对序言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引导学生与《家》《春》《秋》联系起来,同时与“序言”联系起来,本文是作者自己给《家》《春》《秋》三部曲写的总序,借机介绍“序言”和作者及其作品。

2、对文本的初步感知,筛选主要信息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3、教师注意在课堂上多多咀嚼这两个词语,让学生反复感受,进而领悟出两者的联系与不同

4、生活的海洋,爱恨、欢乐痛苦交织而成的生活的最终要到达的地方。即激流的追求,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秉持、信仰——这是参考书的解释。这个问题还有点难,留待后面解决,先跳过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