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全册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教育文稿  来源:教育文稿  发布时间:2009-07-18 23:25:21
  (1)第一个影响是什么?(她让世界了解了我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增进了我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
  ①让我们来读读一些国际友人游览过桂林后的感想。(出示课件7,请四名学生读)
  ②这些话语是国际友人对桂林极高的评价,从他们的评价中我们不难发现:桂林已经成了一扇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已经让无数的外国人领略到了我们国家山水的神奇和文化的灿烂。
  (2)第二个影响是什么?(她使中国人面对这举世无双的国宝,感到无比骄傲。)
  ①我们班上有几位同学是去这桂林,亲身感受到了桂林的美,而大部分同学是通过这节课了解了桂林,那么你们面对这举世无双的车宝是怎样的心情呢?
  ②你看连江总书记游览过桂林后都激动地讲了这番话。人们一起读读。(出示课件8江总书记的话)
  ③我想这句话是最能代表每一位看到桂林山水的中国人内心骄傲、自豪的感情了。
  (3)还有什么影响?(她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推动了社会前进),请大家看一组资料。(出示课件9)
  2、总结:从这几个数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桂林的旅游业的确不仅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还增加了国家和地方的社会财富,促进了桂林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五、课后活动。
  同学们,桂林的山水如此美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桂林人民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资源,每年都要隆重举办“山水旅游节”,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今年将举行新世纪的第一个“山水旅游节”,老师要请大家一起来当小小设计师。我们来看看课后活动的内容。
  同学们可以个人设计,也可以合作设计。我们要进行评比。把好的设计寄给桂林市旅游局。如果被选中,你设计的标志和宣传语说不定就会传遍大江南北,传到世界各地,这也是对桂林旅游业的一个贡献,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六、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图
                秀山               诸峰如笋拔地起,
         石灰岩    清水               碧玉含翠竖云

第十一课 王献之练字

【教材简析】
  《王献之练字》是教科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王献之戒骄戒傲,认真、刻苦练字的故事。通过故事的阅读、挖掘引导学生懂得要想成功只有刻苦练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课文故事层次清晰,脉络分明,故事内容简洁,蕴含深刻的道理,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故事。
【设计理念】
  《王献之练字》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生动、平易,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很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本课教学教师不必讲解过多,运用三环七层的教学模式,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放手学生读读议议,读懂小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知道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是我国古代大书法家。
  2、 知道王献之成为大书法家的“秘诀” ,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
  3、 理解“自满、惭愧 、秘诀、聚精会神” 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弄懂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成功的秘诀。懂得只有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学过程】
  入境明标:
  书法艺术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能写一手漂亮的这是非常让人羡慕的。现在请大家来欣赏一些书法作品。
(课件播放王献之书法字帖)
  这些字笔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都出自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之手。(简介王献之生平。)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与生具来的,王献之也不例外。想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献之练字》一课。(板书课题)
  学习交流:
  一、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有自读的、有同桌合作读的……)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接下来请你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再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
  生1:课文主要讲了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师:概括得真精练。谁能再来概括的说一说练字时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生2:王献之在屋子里一连写了十几个“大”字,他选了一个送给他父亲看。他父亲没说什么,拿起笔来在“大”字上面加了一个点,变成“太”字。……(学生将整个故事详细的讲了一遍。)
  师(始终表现出认真倾听的样子):你的复述能力真强,不过老师是想让你概括的说一说。听听其他同学说好吗?
(生3做出正确的回答。)
  二、学习交流
  师:在课文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王献之?
  生1:我认识了一个聪明的王献之。
  生2:我认识了一个从小就练字的王献之。
  生3:我认识了一个写一手好字的王献之。
  生4:我认识了一个自满的王献之。
  师:“自满”。你们怎么理解“自满”这个词?
  生:自满就是骄傲。
  师:联系上下文,“自满”怎么理解?
  生:自满就是王献之满足自己……(一时想不起怎样表达)
  师:满足于自己的成绩。
  师:谁会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生:因为他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所以他渐渐的自满起来。
  师:你说得真对。这就是故事的起因,俗话说:谦受益,满招损。小献之这样的自满对他的成长有帮助吗?那又是一件什么事改变了他呢?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答案了。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并动笔画一画。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在这一部分中学习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王献之写了一个“大”字给父亲看,父亲没夸他,挺生气的。
  师:噢?你怎么知道父亲挺生气的?
  生1:他写的字根本就不好,还去炫耀。
  师:这也正体现了小献之的什么?
  生:自满、骄傲。
  师:谁能说说从哪个句子中体现出来了?
  生2: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生2朗读)
师:他读得怎样?谁感受到了什么?
  生3:他读得很好,我感受到了王献之的自满。
  师: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生3:他把“满以为”读得较重,突出了语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s:

作者:教育文稿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