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7-28 16:26:34

一、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提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彰显个性,张扬自我,将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必须让学生走入文本,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桂林山水》一课是第八册第二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8个生字,说出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悟文中的优美词句,边品边想,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理解描写桂林山水景色的句子,想象、体会那里的美丽,并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的热爱之情。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所描写的意境。  

(四)课时:第二课时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一)具体实施措施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层次清晰,我主要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图像资源,借助大量的图片,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视象”,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欣赏美景,品读课文,以达到体会画中之情,文中之意的目的,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在整体感知课文这部分内容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边放桂林山水动态的多媒体课件,一边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通过这样的画面,让学生对桂林山水的风光之美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然后达自己的感受,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多加鼓励,让学生感觉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教学中的互动。于是,在《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仅仅做个引领者。通过让学生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其爱美情趣,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实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1.欣赏课文。(播放朗读录音,演示桂林山水图片)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情。(精读第二节)   

默读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学习方法:  

1)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圈出概括特点的词。  

2)划出句子,说明桂林水的特点。  

3)读一读,你还有哪些体会和发现?  

2.交流朗读,讨论: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交流时(课件出示)文字和图片,(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指导朗读。  

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听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  

1)指导读(“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让学生自己去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加感叹词“啊”摇头晃脑地去读。  

4)播放课件跟读。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4.体会写法:  

1)(课件出示)句子比较,说说写的好不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写法练习:教室里真静啊,                

夜真黑啊,                    

天气真冷啊,                  

(三)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的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2.指名说,那快速回忆一下,我们怎么学习桂林的水那段的?  

3.小结:小结第2节学习方法:(再回放课件)  

1)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圈出概括特点的词。  

2)划出句子,说明桂林水的特点。  

3)读一读,你还有哪些体会和发现?   

4)试着有感情朗读。  

4.生自学,可同桌一起学习。  

5.交流:奇、秀、险(板书)  

6.你对哪个特点印象最深刻?  

“险”的样子(课件出示)看,这就是危峰兀立。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感情朗读。
  7.(生读“奇”的语句,并谈感受)------课件出示,理解“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能读好它吗?-----课文中好象就写了三种形状啊?----(请大家联系我们看过的图片,或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形态说得具体些!“像老人,像巨象,象骆驼……”(示意学生说下去)
  8.这么的多奇形怪状的山排列着叫——“奇峰罗列”。
  9.哪些同学对“奇”感兴趣,把这句话读好。
  10.(生说“秀”)-----在你的眼里,那些山都活了,能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吗?(课件出示)让学生体会秀。
  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
  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生:我攀登过……游览过……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是峰峦雄伟的泰山不够美吗?是红叶似火的香山不够迷人吗?(课件出示)图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师:因此,我们说,桂林的山(生:甲天下!)  

过渡语: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想象山绕水,水映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美丽画面。  

2.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舟行碧波上,人在面中游”的感觉。)(课件出示画面)  

(五)播放课件,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漓江水         绿  

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面中游  

     桂林山            

   

五、教学后记:  

1、借助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纷乱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新生的竹笋……,让学生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但是,对于个别词语的理解,教师指导还不够到位或者有些牵强附会。  

2.凭借情境,理解词句,训练语言
  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对漓江水“静”、“清”、“绿”这个排比句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并懂得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我采用比较的方法,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非说不可的问题,“漓江的水真清啊!真静啊!真绿啊!”让学生讨论体会老师写的和书上写的哪种好呢?为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有的说,老师说的不好,说得太空洞了,只说了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究竟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静到什么程度,别人听了一点也不明白。有的说,书上写的好,具体写出了漓江水清、水绿、水静。还有的说,书上写得形象,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来比喻漓江的水,使我们不但看到了漓江水的颜色,还感觉到了水的光波。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既理解了“无瑕”、“翡翠”的意思,又知道了作者是怎样把“水”写具体的。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观察、理解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品读文本,设计了多种朗读形式。在品读、评读、诵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让朗读吸引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学写景的文章,主要就是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抓重点句子的方法,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