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写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句话是谁写的?(周恩来)这是周恩来从小就立下的誓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课题)
“中华”指什么?“崛起”是什么意思?(振兴、兴旺、兴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与“中华崛起”意思相反的词。
生浏览课文后,找出词语“中华不振”。
2、再读课文,从哪些语句能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它勾画出来。
(生再读课文勾画)
三、分析课文,感受“中华不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知到中华不振?
(一) 、伯父说的话“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1. 伯父的这句话直接告诉我们中华不振。那请你们再读1——6自然段,勾画出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再同桌的同学相互读一读。
指导朗读好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
(二)、你还从哪些自然段体会到中华不振?
我们先来看看第七自然段吧。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谁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其余同学想一想,周恩来是怎样进入租界的?(生读第七自然段。理解“闯入”一词,了解租界相关知识。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轻声读读这个自然段,你们能看到怎样的画面?
1.同学们你们通过字里行间看到了些什么人?(妇女、洋人、巡警、围观的中国人)
2.这是一个怎样的妇女?(板书:可怜)从哪些地方看出她很可怜?理解词语“衣衫褴褛”。
妇女被压死的可能是谁?失去了自己的至亲至爱的人,此时妇女的心情如何?(悲痛)
3.你们还看到了怎样一个洋人?(板书:洋洋得意)
4.你们看到了怎样一个巡警?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5.同学们假如你在场,你亲眼见到这件事情,你会怎么做?是啊,不仅你们,文中的中国人也握着拳头想惩处洋人,但在外国人的租界里敢惩处吗?这就叫做敢怒不敢言。(板书)这是因为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谁能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
6.因为不敢惩处洋人,所以洋人——;因为不敢惩处洋人,所以中国巡警——;因为不敢惩处洋人,所以围观的中国人都——
7.同学们,中国妇女爱到欺凌,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为她撑腰,反而还训斥她?(中华不振)为什么压死了中国人,外国人却不仅没有受到惩处,反而得意洋洋?(中华不振)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只能握着拳头,反而劝这位妇女?(中华不振)
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却是中国人受尽欺凌却无处说理的地方,在这样的租界里,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9——17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的立志。
1.看到这一幕,作为中国人的你心情平静吗?周恩来更是心潮澎湃,请大家默读课文第9——17自然段,结合上下文思考:周恩来到底在深思什么?在想什么?
2.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和周恩来分别是怎样回答的?(生答,课件出示)
请你们比较一下同学们读书的目的和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你有何想法?
3.这是周恩来一时冲动而产生的想法吗?他经过深思熟虑才说出来的,他也把这句话当做自己一身的奋斗目标。(课件出示资料)
四、拓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激励了周恩来,还激励了无数中华的有志之士,在我们今天,中国在世界已有了一席之地,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你们又为什么而读书?
激情朗读,结束新课教学。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