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4-14 08:16:05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上册

选用教材

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7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壮举,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浴血奋战,战胜了人间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行程之远,历时之久,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力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实属罕见。193510月,长征胜利在望了,回顾长征的光辉历程,毛主席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光辉的诗篇——《七律·长征》。

今天我们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

2、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诗。

2、介绍七律

师:知道什么是“七律”吗?(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有八行,每句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偶句末一字押韵,二三句一般要求对仗。

3、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文)

4、师生共同读词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教师强调“磅”和“更”在诗中的读音。

5、个别学生再读诗。

三、细读全诗,感受“不怕难”、“只等闲”

1、理解“千山万水”

1)、学生找出诗中的山名和水名。

2)师:这些山和水到底在哪儿呢?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山和水的资料,教师在地图上指出大致地点。

3)、师:红军战士仅仅是翻过这几座山,渡过这几条河吗?请大家读读课后的“资料袋”,特别提醒大家关注那几组数字。

  师:是呀,红军走过的是——(万水千山)。

4)、教师用生活中的距离举例使学生感受25000里的长。

2、学习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25000里,就是在平地上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天上有敌人飞机的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这长征太怎么样了?(太难了)红军怕了吗?(没有)你人哪里看出来的?(不怕难)

除了“不怕难”直接说明红军不怕困难外,还有哪个词语进一步说明红军不把困难放在眼里?(只等闲)只等闲是什么意思?

学生个别读,教师指导学生“不怕难”读得坚定一些,“只等闲”读得平淡一些。

3、学习第二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师: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句概括地写红军不怕难、只等闲,后面三句围绕“不怕难”、“只等闲”来写。我们看毛主席是怎样围绕“不怕难”、“只等闲”来写万水千山的。

2)回顾长征,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长征不久遇到的五岭。逶迤是形容什么样的五岭呢?磅礴是形容什么样乌蒙山的呢?(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在黑板上画连绵不断的山和高大巍峨的山)

3)师:五岭是那么长,长达数千里,乌蒙山是那么高,高达4000米。过它们难不难?(难)但我们红军战士个个是好汉,他们翻过了五岭,越过了乌蒙,走过来一看,五岭在他们眼里变成什么了?乌蒙在他们眼里变成什么了?(师在在黑板上画和泥丸)

4)指导朗读:

男女生分别读,体会“腾细浪”“走泥丸”。

   男生齐读:五岭逶迤——

  女生齐读:腾细浪。

  男生齐读:乌蒙磅礴——

  女生齐读:走泥丸。

  师:有没有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生体会男生的声音比较大,把“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读得很有气势,很艰难。女生声音较小,就可以把“腾细浪”、“走泥丸”读得感觉很简单,好像很轻松自在,很悠闲)。

5)师:毛主席写五岭时,从横的角度,突出山的长,写乌蒙山时,从纵的角度,突出山的高。这句照应了前面哪个词语?(千山)

从这句可以看出红军怕难了吗?(再读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学习第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看来,红军战士是不怕山的,水他们怕了吗?

1)先读“金沙水拍云崖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为什么会暖呢?(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巧夺金沙江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暖既指天气,又形容红军巧夺金沙江之后的喜悦心情。学生读。

2)再读“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为什么会寒呢?(出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图片,播放声音,师引导学生想象:在飞夺泸定桥时,桥是什么样的,桥头是什么样的,桥上是什么样的,桥下是什么样的?)

“寒”是什么意思?

3)师:这一句都是写水,角度一样吗?金沙江突出巧,大渡河突出强,一巧一强,一暖一寒,就把河全代表了。这句照应了前面的“万水”。

红军怕难了吗?(再读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学习第四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师:岷山是红军越的最后一座雪山,岷山的困难比五岭和乌蒙大多了。此时红军的心情和翻过五岭和乌蒙的心情一样吗?他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喜)还从哪个词语能够看出红军战士的心情?(尽开颜)。

2)你能想象红军在翻过岷山会怎么庆祝吗?(学生回答)

3)学生个别读、齐读这一句诗。

4)我们的红军战士走过了这漫漫二万五千里,他们靠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红军靠他们的双脚,靠坚强的意志,靠顽强的毅力和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等。)

师:这就是“长征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红军才创造了这个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四、齐诵,提升情感

  师:同学们,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那段红色的历史可能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牢牢记住那段历史。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声诵读这首诗,把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牢牢地立在心中。

  (生齐诵全诗)

五、课外探究

选择完成自己喜欢的一到两项内容。

1、搜集毛主席的其它诗词,读一读。

2、搜集、阅读长征中的故事。

3、阅读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