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查找“《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中查找“《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
- ·上一篇文章:《落花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葡萄沟》教学设计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长征》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共四联,56个字,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既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把借助媒体引导学生诵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把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作为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由于诗歌表达形式的所具有的跳跃性以及高度浓缩性,给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带来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由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没有亲身体验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障碍。因此借助媒体,缩短时空距离,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积累、情感积累就成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目标预设:
1、 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 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4、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进行拓展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和筛选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手段:
硬件媒体:计算机 软件媒体:文字 画面 声效
教学过程预设:
一、介绍背景,创设情境。
1、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
2、观看视频,了解《七律 长征》的创作过程。
3、板书课题。解题:什么是七律?
【学情预设】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过程了解甚少。
【教学策略】借助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视频的播放,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氛围。
二、初读课文,引导质疑
1、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2、学生质疑。
3、小组合作学习,登陆“长征专题学习网站”,点击“课文导读”的版块,读懂课文。
【学情预设】学生已经预习过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小组合作学习,借助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学习提供平台,进行观点的融合、智慧的碰撞。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习课文,感悟内涵。
1、第一句诗的导读:以“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过渡到第一句的学习,首先让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思。随后抓住“难”字让学生交流红军长征途可能遇到的困难,并结合长征路线图及教师介绍了解红军长征途中所遭遇到的疲劳、饥饿、寒冷、死亡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并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只等闲”感悟红军战士的英勇、乐观和豪迈。最后诵读诗句。
【学情预设】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能基本上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红军途中所遭遇的困难没有直观感受。
【教学策略】诗句意思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学生困难时进行点拨引导。对于红军长征途中所遭遇到的困难主要凭借课外资料的补充、学生教师的交流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乐观豪迈的精神。
2、第二句诗的导读:这句诗的导读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理解和感悟,让学生自由交流对这句诗的理解和感悟,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抓住“腾细浪”“走泥丸”感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最后诵读诗句。
【学情预设】学生能从字面上理解“逶迤”、“磅礴”的意思,当无法感受红军翻阅山岭的艰难,也就很难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学策略】主要借助简笔画准确感受五岭的连绵起伏,乌蒙山的气势磅礴,从而感知翻越他们的艰苦,并抓住“腾细浪”“走泥丸”引导学生交流,从而深刻感悟红军战士以苦为乐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继续深刻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乐观豪迈的精神。
3、第三句诗的导读: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诗句的意思。随后设置疑问:“暖”“寒”字怎么理解?是不是指红军渡过金沙江、抢夺卢定桥的天气?为了解决疑难,让学生借助网络搜索红军“巧夺金沙江”和“飞夺卢定桥”的故事,通过“巧夺金沙江”故事的交流和“飞夺卢定桥”视频的观看,理解“暖”“寒”字的意思,引导学生感受红军战士的机智、勇敢。
【学情预设】学生对“暖”“寒”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策略】借助网络,搜集相关的故事,观看录象,知道“暖”突出了红军战士巧夺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寒”突出了飞夺卢定桥的惊险悲壮,从而感知红军战士的机智、勇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引导学生感受红军战士的机智、勇敢,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和筛选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第四句诗的导读:先让学生自由说说诗句的意思。重点理解“三军”“尽开颜”的意思,了解红军“喜”“尽开颜”的原因。接着出示图片,感受红军战士喜悦的场面。最后诵读诗句。
【学情预设】学生对“暖”“寒”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交流,了解红军翻越“岷山”之后就胜利在望了,从而感受红军的喜悦之情。并用图片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红军战士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三、情感诵读,揭示主题。
1、学生说说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2、借助录音,练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3、聆听歌曲《长征》,教师语言渲染,激发情感。
【学情预设】学完课文,学生已经比较充分地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乐观的精神,在次基础进行有感情诵读课文是水到渠成。
【教学策略】借助录音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聆听《长征》歌曲,教师语言渲染,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红军战士的热爱、敬佩之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旨在进一步引导感悟长征精神,激发学生传承长征精神的决心和信念。
五、激发兴趣,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课后利用网站、书籍、影视剧进行拓展性学习,了解更多的关于长征的知识。
【学情预设】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已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已经被红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所折服。
【教学策略】登陆“长征”专题学习网站以及其它的相关网站,阅读有关长征的书籍,观看唐国强主演的电视剧《长征》。
【设计意图】将语文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