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花山》插图的一点意见
——小语五年级上册《毛主席在花山》一课的插图是一幅有错误的图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语五年级上册《毛主席在花山》一课的插图是一幅有错误的图。十几年前,我们就曾多方反映,然而,人微言轻,如泥牛入海。纠正教科书中的错误,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尤其是前不久,看到苏版 “ 林阴道 ” 的问题报道以后,更觉得有必要再次反映,以求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这是题外话,就算引言吧。
《毛主席在花山》一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选入义务教育小语课本,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直沿用。课文内容十分好,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它的插图,其背景和背景中的主要人物虽有变化,但主画面毛主席形象,有的戴着帽子,有的没戴帽子,但是,他推碾的位置、推法、扫碾的姿势都没有变化。
这幅插图的思想内容,展示的人物形象都很好。但是,这幅插图是违背事物客观实际的,是一副主观臆造的不切实际的作品。
说这幅插图有错,首先要了解碾的构造和推碾、扫碾的方法。
石碾,在旧社会,是农村广大农民用来碾压粮食的工具。解放后,有了粉碎机、磨面机等机械后,石碾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即使在山区农村,要找一盘石碾也很困难。不要说城市的老师、学生没见过石碾,就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师生,见过石碾、推过石碾的人也寥寥无几。
那么,石碾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石碾,有一个又圆又厚的大石碾盘,村民们叫它碾台。碾台的中央镶嵌着一根竖立的铁棍(或木棍)为转轴。碾台上有一个圆柱形的石碾砣。碾砣镶嵌在由两根粗长木和两根细短木做成的长方形的碾排内。碾排内粗长木中间凿一个垂直上下的圆眼儿,用以装转轴,每根中间又镶一个榫,用以卡住碾砣。碾排内外侧粗长木的前端凿一个横斜眼儿,以便把推碾的木棍插在里面。推碾人推着木棍,使碾砣在碾台上绕着转轴转动,来碾压东西。
图中,毛主席推碾的棍插在碾排外侧那股碾排的眼儿中,另一位推碾人则可把另一根棍子插在碾排内侧的那股碾排的眼儿里。
推碾时,由于碾砣的转动,被压物就会被往外碾出碾道,这就要有人用笤帚将其扫进压道。有时为了翻动挤压物,也需要用笤帚或手翻动被挤压物,起到图中毛主席拿笤帚扫碾的作用。
图中不当之处就在毛主席扫碾的位置上。毛主席在这个位置上扫碾是不对的。碾棍的高度与腰齐,再加上碾排一挡,毛主席很难扫到碾上的东西。即使别别扭扭地扫到一点,费劲不说,也难达到目的。在毛主席所处位置,只能推,不能扫。如果既要推又要扫,那就必须到另一根碾棍上去推去扫。这时,用肚子拥着碾棍,,或用右手推着碾棍,用左手扫。扫时,身体向内向后侧转,左手在身体的左后方去扫。这样扫才够得着,才对路,才得劲儿。
再就是,毛主席同警卫员用同一根棍,这在只有二人推碾时,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外面的人要转大圈子,走路多,一般情况下,两人推碾是一人一根棍。在毛主席所处位置上的人只管推,而在另一根棍子上的人,才可连推带扫。有时人多,也可一二人或三四人只管推,一个人只管扫,扫的人也要到另一边去扫。如果几个人一齐推碾,才会出现两人共用一根棍子的情况,不过这种情况很少。有时单人独马,就必须连推加扫。但是,推碾者也绝对不会在毛主席所处位置。
说了这麽多,一些没有直观认象的人,可能也难以理解。那么,你如果一定要弄明白,,请您打开电脑,看一看电影《大决战 · 淮海战役》(上),序幕一拉开,就是毛主席与周恩来总理推碾的镜头。周恩来总理处在插图中毛主席所处的位置,右手推碾棍,左手抓着碾排上的榫,用力推,用力拽。(这样双手用力,从中可以看出周恩来总理是为了尽量减轻毛主席的负担)。毛主席在另一端,右手推棍,左手用黍子苗(或穄子苗)扎成的笤帚扫碾。那年代,扫碾、扫磨、扫炕、扫地用的笤帚大多是用黍子苗或穄子苗扎成。穄子,也叫糜子,毛主席用的笤帚应该是用糜子苗扎的,也不可能是图上的那种。大概是《大决战》中的那种。
《大决战 · 淮海战役》中,毛主席推碾、扫碾的位置才是正确的。你如若还不信,请你不妨再看一看电视剧《沂蒙》中的有关推碾的画面。

十几年前,我们就曾多方面向上反映《毛主席在花山》一文插图的问题,甚至照了推碾的照片附上。可是,此信源源发出去,回音杳杳不见来。
我们也曾向周围老师解说插图中的问题,有的当做耳旁风,有的则嗤之以鼻。不得已,从自身做起。
我们在教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八册第 21 课《毛主席在花山》时,先不利用插图,学完课文,我们专门带领学生到几里路外的山庄小陈家沟村去推碾。推碾时,故意先让处在毛主席所在位置上的同学连推加扫,扫不着要扫的东西。换上高个子的老师也不行。这时,有个学生喊: “ 老师,让在那边的同学扫才行。 ” 因为,这个学生就是小陈家沟的。她在家经常帮妈妈推碾。所以她懂得推碾的位置、方法。于是,换到另一边的同学连推加扫,无论高个矮个的同学都能得心应手。
然后,让学生在碾边读图。学生差不多一眼就看出了图中的问题。
至此,事情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不能。我们接着组织学生讨论。既然,在毛主席那个位置上只能推,不能扫,那么,书上为什么那样画呢?是毛主席就是这样推的吗?不可能。书上明明说 ” 毛主席推碾还挺在行 ” 。那就是说,毛主席很会推碾。既然毛主席很会推碾,那一定不是这个推法。由此断定,错误不在毛主席身上。问题在谁的身上呢?
七嘴八舌。最后把责任归结到画家身上。有的说,画家是城里人,没见过碾,是凭空画的。有的说,画家可能见过碾,可能没有推过碾。有的说,画家观察不细,所以画错了。
老师趁热打铁,问: “ 你们想一想,第六册学过的《画杨桃》一文,开头是怎么写的? ” 学生齐背课文: “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
老师问: “ 如果让你来画这幅图,你该怎么办? ”
同学们 议论纷纷。最后,班长归纳说: “ 首先要认认真真地观察推碾情况,亲自推一推,扫一扫,有了亲身体验,然后再画。 ”
借助这幅插图,我们向学生介绍了有关观察的知识,布置了观察任务,教给学生写观察日记的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我们人微言轻,指出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权威部门的错误,似有犯上之嫌。并且,有些部门宁愿相信权威部门的错误,也不会正视普通教师的正确意见。因此,此图一用再用,于是近二十年而得不到改正。
本来,一撂十几年了,不想再劳神费力重提这事。可是,最近苏教版教科书 “ 林阴道 ” 问题的见报,又让我们觉得不能再放弃教师的责任。我们不能眼看着让错误的东西去影响一代一代幼小的心灵。于是,我们再度反映此问题。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正视现实,改正这幅错误的插图,消除影响,尤其要还教过这书、读过这书的广大师生一个正确的认识。
2011 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语文中《毛主席在花山》对插图又做了一点修改(见图4),把毛主席扫碾的动作删去了,这样以来,毛主席无论在那个位置上推碾,似乎都不能再说位置不对了,也不能再说这是一幅错图了。可是,这样一改,插图便与课文内容不符了。课文最后一段明明说:“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但插图中毛主席只有推,没有扫。这不能不说此图是与课文不相匹配的。请问,老师在教学生“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时,怎样与插图结合呢?我们认为,这幅图如果不是用来作课文的插图,似乎已无可挑剔。但是,若用来作课文的插图,它仍然是不合格的。它会给老师教此文造成很大的困难。试问,学生要问:“图上毛主席怎么没有扫 ?” 那么,老师将何以解释,所以,我们认为此插图必须进一步纠正,使它与课文相符。
这是我们的一点做法与看法。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