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12-02-22 08:00:40


《假如没有灰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思路清晰,说明有序,语言准确,知识性、趣味性强。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略读课文一般要求在1课时内完成,怎样在40分钟的宝贵时间里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对于经验不够丰富的我而言并非易事。这需要不断地学习、反思。

回顾整一节课,我觉得这一节课的成功之处是:
1、激趣导入,把教师的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灰尘对学生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于是,一上课我并不急于学习课文,而是对学生说:“同学们,课室的灰尘太大了,今天我们来一次大扫除,彻底地消灭灰尘,每一位同学都要动手劳动。”马上有学生抢着说灰尘也有好处的,不能没有灰尘。我心中暗喜,学生中了我的圈套了。我假装不相信,要求全班同学用有力的证据说服我。为了不做这徒劳的“大扫除”,孩子们不用我提醒都赶紧翻到《假如没有灰尘》这一课开始寻找他们要的“证据”。“我要学”的动力的确比“要我学”强得多,自发的行为带来的效果也是强制要求所无法相比的。

2、引导学生运用上一课的学法,通过表格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本文共5个自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而且第3-5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介绍灰尘的特点,然后再具体说明灰尘的作用,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的句式,对其重要作用加以强调和总结。由于学习《新型玻璃》时,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表格来展示课文介绍的信息,这一节课正好是让学生迁移运用的好机会,于是,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表格表现出来。
 3、通过拓展延伸升华主题。为了让学生从灰尘的利弊懂得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道理,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两面性,学生举了好多例子,如人类生活离不开水,但洪水泛滥,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网络为我们搜集资料提供了方便,沉迷于网络游戏又不利于身心发展……语文的外延即生活,这一环节的拓展让学生从文本走向了生活。

 反思本课的不足,主要是因为是自读课文,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但不同层次的学生大致达到怎样的学习程度呢?我还没有充分的了解。其次是各环节的时间掌握得不够好,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
 叶澜教授在阐释好课的标准中提到“五实”,其中一实是“真实”,即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 虽然本课算不上什么好课,但希望通过反思,让这次的缺陷成为下一次的完美。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