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诵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春》,直至熟读成诵,培养诵读的能力。
2. 体会文中用语的形象生动、准确有神。 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诵读和一年四季有关的古诗(《早春》、《咏柳》、《秋思》、《冬雪》等)
2.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笔下的《春》也很美,我们一起来欣赏他是如何描写春天的。
3.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疏通正音,读顺读通:
1.范读,认真听,听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指名读,疏通作品,正音、断句,初步读出作品的节奏,对难读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将作品读顺读通。
第二课时
三、抓点释疑,读清读懂
1. 自读课文,课文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作者抓住了江南春天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哪四幅图景呢?
(春醒图)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2.揣摩四幅图的特点及运用的修辞手法。
四、综合操练,读熟读美
1逐段.指导朗读,讨论后范读、指名读、齐读。
如盼春 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读出盼望的心情。
如第二小节 读出几句中包含的欣喜之情。
如春雨图的朗读 体现出隐含文中的惬意。
如最后三个小节 三个排比句由小到大,对春天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比喻。因此朗读的时候注意语气色彩应是逐渐加重的。前两句的结尾语气需上扬,最后一句再落到实处。
2.小组派代表参与比赛朗读。
3. 配乐朗读
五、课后延伸
1.课后练习诵读,背诵全文。
2.推荐阅读 《春之怀古》 张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