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第23课《科学24小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24小时”的科普知识。
2.能力目标:体会分析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关于时间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三、教法、学法设想:
在教师引导、点拔下,学生以小组学习为主,展开朗读、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是什么吗?对,它是时间。大画家齐白石说“不教一日闲过”,一日是24小时,它带领着我们度过一周、一月、一年,甚至一个世纪,使我们由婴孩长成青年,由青春步入暮年。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奇妙的24小时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二)整体感知,梳理知识。
1.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思考梳理一下,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交流一下你们小组从文章中获取了哪些关于“24小时”的科学知识?对这些科学知识,你们小组还有哪些不懂之处?
①组同学知道了“24小时”的由来。即地球在太阳面前自转一周所花的时间就是24小时。
2.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弄懂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所花的时间是多少?老师在地上画一个圈,画一个中心点,你能找位同学和你一起表演一下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吗?
(a.一年.b.在地上画一个圈,一位同学站在圈中央,另一位同学一边自己转圈,一边围着中间的同学转圈,并自我讲解:自己每自转一圈即为“24小时”,每绕着中间同学公转一圈,即为一年。)
②组同学知道了“24小时”从不同的时刻算起意义不同。
3.教师引导:这实际上是写了24小时具有历史性,它定格了所有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不提前一分钟,也不推后一秒钟。这就象
③组同学知道了“24小时”,是整个地球的自然节奏。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能观察到。……
④组同学知道了“24小时”具有“时差”、“区时”的特点,知道了不同区域的时间并不相同。(格林威治天文台是世界上地理经度的起始点,将全世界经度每相隔15度划一个区域,这样一共有24个区域。而相邻区域的区时则相差1个小时。当人们向东从一个区域到相邻的区域时,就将自己的钟表拨快1小时。相反当人们向西从一个区域到相邻的区域时,就将自己的钟表拨慢1小时。)这点我们在地理课上已经学过,但刚才有的同学仍然对本段所举的例子有些疑问。希望感兴趣的同学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进一步查阅,并将查阅结果告诉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好不好?
(三)探究赏析,品味语言。
1.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这么多关于“24小时”的科学知识,那他是通过什么方式将这些科学知识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呢?
老师这里有一段话,请同学们读一下:“比如说地球,‘24小时’她就在太阳面前自转一圈,长度约为4万公里;同时,她还在离太阳大约1亿5000万公里远的太空中,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一年必须跑完大约9亿3900万公里,因此,‘24小时’中地球除了完成一次自转外,还在公转的轨道上公转约260万公里。” 听完后,你能找出文中与此意思相近的段落吗?仔细作一下比较,这两个段落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a:“……她将驮着你飞翔4万公里;同时,……不停地绕着太阳兜圈,一年必须跑完大约9亿3900万公里,因此,……她还将带着全人类在她公转的轨道上豪迈地向前飞驰约260万公里!”
学生b:通过拟人的手法,把地球当作富于情感的人来写,“驮”、“兜圈”等动词写出了地球的动作,而“豪迈”一词则写出了地球的情感。
2.师总结: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这对读者来说比平实的说明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更生动的表述。我们在练习写说明片段的时候,不防用一下这种表达方法。
3.师引导:除此之外,作者在表达上还有其他的独特之处,请同学们四个人为一个小组,研读、讨论、分析、归总,请同学们在动脑和动手的同时,别忘了动笔。
学生:有的同学还找到了其它运用拟人手法的地方,如:“她总是那么勤劳、愉快,默默地载负着人类,沿着公转的轨道永不停息地向前飞奔,并且绕着自己的地轴不停旋转……”等等,作者把地球具有了人的品德和感情,形象而亲切地写出了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的特点。
4.师引导:作者除了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加强表达之外,哪位同学还有新的发现?
生: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如第6自然段说明“24小时”是整个地球的自然节奏时,进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写,文笔优美,给人以享受。
5.师引导:同学们,我们齐声朗读一下第6段中的景物描写,来感受科学小品文中的文学美。
本段有一个难写的字“曦”(xī)[清晨的阳光];请大家用手指空写一下这个字。另外本段还有许多的四字词语或成语,请大家注意积累。其中有个成语是“谆谆教导”,谁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形容恳切地教导)你能用它来造一个句子吗?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地球写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勤劳、愉快、平凡、默默无闻、为自己的事业自豪),作者这样来写地球除了使说明更加生动外,还给我们哪些更深的启示?(像地球那样,在平凡的工作、学习中,勤奋努力,充分利用24小时愉快地生活)
6.师总结:本文的体裁是科学小品,作者的语言虽然生动、有趣、优美,但仍然遵循准确严谨的要求,这是对科学知识的基本态度,也是说明文的基本要求。大家快速找一找作者运用准确的词语,举一例即可。
(四)探究哲理,积累迁移。
1.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大段的描写及严谨准确的词语向我们介绍了24小时的由来、特点及规律等,除了这些,他还告诉我们更深的、更耐人寻味的哲理,请同学们大声朗读8—11段,独立思考,作者陈述了哪些人对待时间的观点?作者对24小时是怎样的态度和观点?
学生:作者批判了享乐主义消磨时间,拜金主义亵渎时间,赞扬了英雄主义珍爱时间,无私奉献者珍惜时间。作者的观点用原文一句话概括那就是“让我们珍惜自己的和他人的‘24小时’,以各自的最佳方案,最合理而有效地去使用每一个‘24小时’的分分秒秒和点点滴滴。”
2.师总结:这位同学对作者批判或赞扬的人的观点归纳很准确。可是在生活中究竟怎么做才算是“合理有效地利用24小时”呢?请同学大胆地走下座位,站在讲台前,说说你对“24小时”的看法。
学生a:要抓紧课堂上每分每秒的时间,认真学习,考试取得好成绩。
学生b:有效地利用24小时并不是说只用在课堂学习上,我喜欢科学小制作,当我沉浸在自己的手工小制作中时感到幸福而快乐,我认为这也是有效地利用24小时。
3.师总结:这些同学说得很好,“最合理有效地利用每一个24小时”并不全是指在学校的课堂学习中。当我们在球场上奋力拼搏时,当我们沉浸在书法艺术的天地中时,当我们融合在音乐的世界里时,当我们遨游在文学的海洋中时,我们都在“以各自的最佳方案,最合理而有效地使用每一个24小时。”
(五)小结布置作业:
1.这篇课文是作者田志伟在1980年为《科学24小时》杂志创办写的发刊词。我记得《科学24小时》杂志的办刊宗旨中有这样一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大家,真诚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24小时”,最大限度合理有效地利用,做一个创造时间、创造未来的人,使每一分、每一秒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2.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课后进行句子仿写:
时间除了是生命、是胜利之外,你认为时间还可能是什么?请根据例句的格式要求,再仿写三个句子。
医生抢救病人,晚一分一秒病人就可能失去生命,因此,时间就是生命。
,因此,时间就是____。
,因此,时间就是____。
,因此,时间就是____。
(2)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整理有关时间的名言、谚语,从名言、谚语中感悟珍惜时间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哲理。
六、板书设计:
|
科学24小时:知识——由来、规律、特点
哲理——珍惜时间、有效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