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考语文卷评析曾获县评析论文一等奖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10-25 21:17:28

深入研究文言文实、虚词翻译及句词语法不是我们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不错,人类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需要我们继承,但不是让我们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知识是无限的,但人的精力有限!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主动的、自觉的学习古代文学瑰宝来修身养性可行性更强。总之,对于古诗文特别是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应不偏不废。所谓不偏是指文言诗文学习不能偏重,更不能超过白话文;所谓不废,是不必废止、中小学的文言诗文的教学。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工作的 张中行 先生在《关于学文言 》一文中这样概括——不能不读文言的理由:一、汉字的惦记,绝大多数是用文言写的,这份文化遗产,如果想继承,就不能不学会文言;二、为了现在和将来,我们必须清楚了解祖国的历史,这就不能不学文言;三、与历史有关的专业,想研究都必须读文言典籍,史书《食货志》,中医《伤寒论》,文学批评《文心雕龙》等,这些惦记都是用文言写的;四、行有余力或安享清闲,也会有欣赏文学艺术的要求,其中很可能包括读楚辞,汉文、唐诗宋词等,也不能不学文言;五、从事写作的人,需要从各种名作中棘手营养。  

可以说理由相当充足,但我却想补充一点:就是“中考”“高考”都要考文言文。目前的文言文教学是为考而教,考完之后,什么继承,什么借鉴。什么应用,什么欣赏,都比作过眼云烟,白白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所以按现在这个办法来教文言学文言,倒不如废掉。如果集中精力好好学习现代文,至少可以避免“不通”,再差的学生也能“粗通”。熟悉中学情况的人都知道,中学毕业,能够“初步阅读文言”的可以说绝无仅有,也即没有学会。但文言只是现代汉语源头的一部分,它非现代社会生活所绝对必需,就应该容许:需要并喜欢学的,学;不需要并不喜欢学的,不学。但是都不学也是不行的。而且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取得文化遗产的继承权。如果都放弃了不只是可惜,简直是可悲。所以要鼓励我们的中小学生学习文言文,而且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去学习,简单些,让学生喜欢学,至少不是为了应考,而且不该用“考”来逼他们学!  

其次,文言文试卷中文学、文化常识能否也体现一点。因为现在的学生在这个方面比较淡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少关注此,认为反正考试有不会有。如果长此以往不注意平时的积累,可能会愈演愈烈。要知道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一批经久不衰的经典。如果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文化的损失,更是民族自身的悲哀。所以用考试这一杠杆适当的引导涉猎,这样可以继承经典与常识。  

再者,是否能加强经典性文章考查力度。当然,文言文教学不能把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简单地理解成只考查语言文学常识,做一些识记性的填空题、选择题等。应体现古文学习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同、方法不同,考试评价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在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实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其经典性。因为语文学习尤其是古文学习是累积性的,一般来说不容易立竿见影,因此考试中文言文需要加强对经典、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也不可能创新。“语言文化,大致说来,就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精神遗产,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别,一是文学,二是典籍(不一定全是长篇)。”因此,看学生的语言文化的积累,关键的一点就是看他们在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典籍方面的修养,看他们能否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自己的文化素养。”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学习阶段,学生学文言文学习应以培养兴趣、诵读习惯、阅读经典等为主,若能让他们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自己的文化素养,加之适当考查文学常识、诗文赏析等促使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我想效果应该会更理想些。  

语文课程标准既然推荐了许多课外阅读书目,包括古文,都是一些经典作品。那我们为什么不运用考试这一杠杆促进一下学习呢?须知,考与不考效果会大不一样,它很可能对语文教育起到治本的作用。至于语言文化积累具体怎么考,完全可以研究,而且方法一定会多种多样。在许多情况下只有简洁才是最好的。有些考法看起来很简洁,但非常实用,非常有效,比如前面所说现代文阅读新题型写读书笔记,这种读写结合的形式就是一种很好的考试方法。经典古诗文是否也可采用这种形式呢?回答是肯定的。一篇文章或一个材料,你读懂了没有,有没有文化积累,看你的表达就一清二楚了。  

这样,对课外文言文教学,就不再会大搞题海战术,反复操练了。势必会如此指导:比如学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把他的《永州八记》作为课外文言文训练的材料,以此写出自己读后的感受或者赏析该系列的游记散文。这样必然会促使学生接触经典,了解经典。“那么浩瀚烟淼的古文典籍我们怎么读的完了”“考试不是太没把握了?”为了杜绝这种消极心理,我们可以制定中考考纲时,像名著推荐那样明确一定数量经典篇目。  

   

试想,语文试卷若有这样的风向标,每一篇,每一课,老师和孩子们都进行着诗意的旅程:古文的情愫滋润我们,古文的音韵激荡我们,古文的张力托举我们……该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  

附:2008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精选——文言文  

考生注意:1.第1—3题为选做题,  2.第4—10题为必做题。  

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5分)  

1.(1)峰峦如聚,           ,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潼关怀古》)  

  (2)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3)斯是陋室,           。(《陋室铭》)  

  (4)由是感激,           。(《出师表》)  

  (5)《桃花源记》中交代源中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句子是:“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2.使人索扁鹊(    )  

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  

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5分)  

1.(1)会当凌绝顶,           。(《望岳》)  

  (2)——,空见蒲萄人汉家。(《古从军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