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复习语言的运用文句之文言语段阅读理解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来源:本站收集整理  发布时间:2009-10-29 10:27:50

考点归纳研读
名师解疑释惑

考点归纳整理
考点1:正确翻译文言句子
考点2:加强对主旨句、警句、名句的理解及背诵
考点3:品味词语在文中的表达妙处及其表达效果,分辨语句的表达方式
考点4:概括语段内容,分析语段结构及其在原文中的地位作用
考点5:评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历史意义,感悟文中人物及事件的特点、意义
考点6:掌握文言字词读音、词语解释、断句等基础知识
考点7:评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考点8:联系实际,谈文章对自己的启发及其现实意义
考点9:与语段有密切联系的文学常识及其写作风格
考点10:不同素材间的联系、比较和迁移
知识要点研读
一、文言语句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主要把握如下四点:
1、断句停顿;
2、分析常见虚词、关键实词、重点语句的意思;
3、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4、对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能从文体特点上进行分析。
三、诗词赏析
这是一项综合性较强、能力层级较高的活动。诗词赏析的内容包括:
1、词语和句子内容、文章主旨的概括;
2、表现手法(抒情、象征)、表达方式的分析;
3、作家作品、背景材料的识记;
4、作者情感、诗词意境的理解。
四、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这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正确把握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关键是注意包括以下四点:
1、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从文章整体及具体语境两个方面弄懂实词、虚词的意义,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2、弄懂文言语句句与句之间的语意关系。
3、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中心句,弄懂蕴含丰富语句的表层与深层含义。
4、 注意句子的比较分析,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其意义上的差别。
思维能力拓展
1、把握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了解上,而是要在通览全文、理解字词句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文段的思路、结构及中心,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明确关键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结合作者所处的环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文段的艺术风格。要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2、把握文言文文意
(1)、初步把握
初步把握要求对阅读材料能够根据题意把握某一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或摘录筛选;要求对阅读材料的某一个段落层次甚至全篇的文意进行考查,把握基本情节或基本思想。①找出相应的词句:找出相应的词句就是根据题意要求对阅读材料进行信息筛选。在筛选前,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并读懂原文。进行摘录筛选时要注意准确摘录和完整摘录。
②概括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的要求,对某篇文章、某个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时,既可以概括要点,抽取特征,把不同侧面的要点压缩捏合,归纳提炼;又可以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摘录要点。
(2)、分析评价
分析评价要求在初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要求答出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或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等。分析评价时要注意:分析必须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评价的思想观点必须正确,要辨证地思考和历史地评价。 ①分析用意:分析用意是根据提供的具体材料,进行分析,推断运用这则材料的目的。分析时,首先要理解提供的具体材料,然后联系上下文推断出其用意。
②发表见解:发表见解是对某一观点或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发表见解时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思想观点要正确,做到言之成理,自圆其说。③探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字面外的意思。探究言外之意,揭示隐含信息,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语境是语言隐含意义的本质所在。因此,分析特定语境是引发隐含信息的依据和先决条件。
3、把握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除了对字词句的理解,还要求分析艺术表现手法,领悟诗歌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歌的主旨,理解诗歌的感情。
4、找准分析文章内容的角度
(1)根据不同文体,理清基本要素。①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 ②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③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2)划出层次结构,逐层归纳分析。逐步对段落或层次进行分析,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
(3)综合分析,扩展视野,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综合时注意充分利用文章题目、文中或文后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扩展视野,理解文章内容。
典型例题解析
精确制导突破
例题1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A.可爱者甚蕃(  )B.濯清涟而不妖(  )C.不蔓不枝(  )D.香远益清(  )
2.翻译文言语句。
A.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四道题比较全面地表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命题采用主观题型。第1题考查对重点实词的理解,课文中对这四个词都作了注释,难度不大。第2题翻译两个句子,翻译时要对重点词语准确译出。第3题第①小题考查文章的理解,第②小题考查表现手法的掌握,第③小题考查行文的思路,领会文章构思的巧妙。第4题是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题,就文章观点让考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解答时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联系现实生活。参考答案为:1.多;洗涤;长蔓(牵牵连连);更加2.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衬托莲花的高洁(3)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4.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