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题”规范答题指导
参考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分析:风格分析题是最难的,特别是风格界定,所以命题者给了一个暗示,那就是杜甫的诗风,有了杜甫的诗风,我们借助题干中“相近”这个词,用杜甫的诗风根据本诗特点重新进行一次近义词词语重组。这样作者的诗歌风格就比较容易界定了。界定之后,还要用例子来证明它,参考答案是概述性的,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在这种情形之下,结合原诗来分析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事实上,证明诗歌风格的只能是诗歌本身。所以这样的答题不会被扣分。
8、内容概括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原诗见第5点)
题目: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颔联写六朝故都曾有的繁华和显赫的人物早已一去不返;颈联写金陵附近气象壮丽的自然景物,寄寓了作者对于时代更替、物是人非,自然永存,繁华难在的感慨。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分析:内容概括题的格式是:陈述主体+概括内容。所以陈述主体不能忘记,笔者概括的内容要比参考答案好,尤其是对颔联的概括,参考答案不完整,因为颔联不仅仅写历史古迹,主要是写历史遗迹的一去不返(“埋幽径、“成古丘”),而寄寓情感在怀古诗里基本是相同的,所以笔者的概括与参考答案基本是相同的。
【失误分析】
在高考考场,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呢?据笔者的阅卷体会,一般被扣分的地方在于:
1、缺少对采分点的把握。比如:单个词的鉴赏,由于没有规范格式的约束,常常会丢失采分点,最常见的丢分在于:缺少作者情感的分析。
2、手法鉴赏题不知道从何下手,往往看到试卷一片茫然,缺少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方法,其实大处记住抒情(直接、间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言志)、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方法,小处记住几个常用手法(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想象、渲染、感官、色彩、正面侧面描写加修辞手法)即可,掌握了这些基本可以应对表现手法的大多题型。
3、情景鉴赏题中的“景“不细,往往比较粗,其实一定要把景物概述具体,另外情感概括往往会忘记作者的内心感受,而只有作者对景物的态度。
4、风格特征类题型缺少举例和例析,只有概括性的句子。不能证明自己的界定。
5、对一些类别诗缺少总体把握,比如怀古诗、田园诗、边塞诗的基本思想内容要清楚,心中有类别诗的主要思想内容的概括,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诗歌的类别来判断诗歌的思想内容。
6、平时对诗歌的阅读量较少,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不是太了解,所以在完成考题时显得手足无措。
【真题试做】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安徽卷)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小孤山挺立在长江之中,面对狂风巨浪毫无畏惧,借此作者表达自己面对南宋危局,挺身而出,希望力挽狂澜,抗击元军的一腔豪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中流砥柱、耸然坚定的傲态及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的苦闷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广东卷)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答:两首诗描述的木芙蓉的自然特性是:都在秋天霜前开放,它们冒着微寒展示着属于自己的灿烂红色。都运用了比拟(或对比)的修辞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的有什么不同?(5分)
答:第一首诗里的木芙蓉开在小池南畔,不像桃李非得依靠东风才能开落,它在雨后或者霜前都能绽放鲜艳的红色。它是不依附权势独立潇洒的形象;第二首诗里的木芙蓉开在窗前,它冒着严寒,开得很辛苦,但是它能向霜神致意,且面对严寒之境不作孤苦怨态。它是面对困境乐观坚强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湖北卷)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答: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看出侯蒙:1)诙谐幽默。他把画有他画像的风筝写成自己他自己,“入高空”、“看我碧霄中”,读来趣味盎然;2)积极乐观。风筝远飞,在他眼里是“远赴蟾宫”;3)志趣高远。末句最能说明他内心的情怀,希望自己能够像风筝一样出人头地。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阀“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答:《三国演义》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巨变及对物是人非、朝代更替、英雄难在的感叹;侯蒙词作中的“夕阳红”是大器晚成,终有遇合的象征。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分析:风格分析题是最难的,特别是风格界定,所以命题者给了一个暗示,那就是杜甫的诗风,有了杜甫的诗风,我们借助题干中“相近”这个词,用杜甫的诗风根据本诗特点重新进行一次近义词词语重组。这样作者的诗歌风格就比较容易界定了。界定之后,还要用例子来证明它,参考答案是概述性的,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在这种情形之下,结合原诗来分析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事实上,证明诗歌风格的只能是诗歌本身。所以这样的答题不会被扣分。
8、内容概括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原诗见第5点)
题目: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颔联写六朝故都曾有的繁华和显赫的人物早已一去不返;颈联写金陵附近气象壮丽的自然景物,寄寓了作者对于时代更替、物是人非,自然永存,繁华难在的感慨。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分析:内容概括题的格式是:陈述主体+概括内容。所以陈述主体不能忘记,笔者概括的内容要比参考答案好,尤其是对颔联的概括,参考答案不完整,因为颔联不仅仅写历史古迹,主要是写历史遗迹的一去不返(“埋幽径、“成古丘”),而寄寓情感在怀古诗里基本是相同的,所以笔者的概括与参考答案基本是相同的。
【失误分析】
在高考考场,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呢?据笔者的阅卷体会,一般被扣分的地方在于:
1、缺少对采分点的把握。比如:单个词的鉴赏,由于没有规范格式的约束,常常会丢失采分点,最常见的丢分在于:缺少作者情感的分析。
2、手法鉴赏题不知道从何下手,往往看到试卷一片茫然,缺少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方法,其实大处记住抒情(直接、间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言志)、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方法,小处记住几个常用手法(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想象、渲染、感官、色彩、正面侧面描写加修辞手法)即可,掌握了这些基本可以应对表现手法的大多题型。
3、情景鉴赏题中的“景“不细,往往比较粗,其实一定要把景物概述具体,另外情感概括往往会忘记作者的内心感受,而只有作者对景物的态度。
4、风格特征类题型缺少举例和例析,只有概括性的句子。不能证明自己的界定。
5、对一些类别诗缺少总体把握,比如怀古诗、田园诗、边塞诗的基本思想内容要清楚,心中有类别诗的主要思想内容的概括,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诗歌的类别来判断诗歌的思想内容。
6、平时对诗歌的阅读量较少,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不是太了解,所以在完成考题时显得手足无措。
【真题试做】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安徽卷)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小孤山挺立在长江之中,面对狂风巨浪毫无畏惧,借此作者表达自己面对南宋危局,挺身而出,希望力挽狂澜,抗击元军的一腔豪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孤”字既写小孤山独立江中的情形,也写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身处危局依旧希望像小孤山一样中流砥柱、耸然坚定的傲态及面对将帅匮乏、孤立无援的苦闷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广东卷)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答:两首诗描述的木芙蓉的自然特性是:都在秋天霜前开放,它们冒着微寒展示着属于自己的灿烂红色。都运用了比拟(或对比)的修辞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的有什么不同?(5分)
答:第一首诗里的木芙蓉开在小池南畔,不像桃李非得依靠东风才能开落,它在雨后或者霜前都能绽放鲜艳的红色。它是不依附权势独立潇洒的形象;第二首诗里的木芙蓉开在窗前,它冒着严寒,开得很辛苦,但是它能向霜神致意,且面对严寒之境不作孤苦怨态。它是面对困境乐观坚强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湖北卷)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答: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看出侯蒙:1)诙谐幽默。他把画有他画像的风筝写成自己他自己,“入高空”、“看我碧霄中”,读来趣味盎然;2)积极乐观。风筝远飞,在他眼里是“远赴蟾宫”;3)志趣高远。末句最能说明他内心的情怀,希望自己能够像风筝一样出人头地。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阀“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答:《三国演义》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巨变及对物是人非、朝代更替、英雄难在的感叹;侯蒙词作中的“夕阳红”是大器晚成,终有遇合的象征。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Tags:
作者:教育文稿网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