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题”规范答题指导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诗中实写所见到的宋金界河的典型环境,南北船只各行其岸,淮河波痕交涉,鸥鸟自在飞翔;虚写作者的内心情感:对祖国分裂的心痛与愤懑,希望国家统一,南宋人民能够像自由的鸥鹭,早日回归家园。这样写,虚实结合,使得全诗余味无穷,令人遐想。
五.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1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1)对偶:“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比喻:“白如练”、“塞鸿一字来如线”;3)夸张:“疾如箭”、“飞如电”。4)比拟:“新月初学扇”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1)从写景顺序看:一、二句写江,写山,是从大处、远处落笔。三、四句写帆,写泉,分别属长江、淮山中的个体景物,是从近处,细处着眼。五、六、七三句由白天转到晚上,由地面转入空中。2)从动静角度看:一二句着重勾勒大江远山之寥廓,是静态画面;三四句侧重描写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态镜头。五、六、七三句则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1)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这两个字分别是“明”和“退”:“明”字熨帖生动,形象刻画了白羽皎皎、鹭鸟栖息沙滩的情景,耀眼夺目;而一“退”字更是匠心独运,别出机杼,极其巧妙而又形象地道出了刹那间江天辽阔、鸿飞雁举时使人容易产生的一种后退错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亦可分析“拳”——“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和“退”。)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作者在尾联“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可知,作者向往一种悠闲淡泊的归隐生活,当然,他虽然向往田园,渴望归隐,但是字里行间仍然流露出希望像三国人物一样建功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绪。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2)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网”字运用比喻——“雨丝如网”和拟人手法——“欲网春”,化虚为实,想象奇特新颖,渲染了落花时节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惜春、伤春的情怀,寄寓了诗人对时事维艰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作者首先借景抒情,借“小雨网春”和“落花狼藉”寄寓自己对秦桧打击异己,主战派惨遭不幸的愤懑和政治上不得志的愁绪;借“车尘不到”和“自掩门”表达作者知己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情怀以及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全国课标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答:一条小溪从山上落下,瑟瑟的秋风吹拂着树林,一个人抱着水瓮在溪边行走,隔着山坞还有一座寺庙。呈现的气氛是:乡村之景的宁静、祥和。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这是一幅题画诗,画面是静止的,但是我们透过画面能够读到许多画面之外的意趣:比如我们仿佛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风吹树林声,仿佛看到近处的村庄,仿佛听到远处的钟声。这些都是画外意趣。这样写,使画面有了动感,不但有声(意趣),而且有色(画面),丰富了画面的内容。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领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
答:屈原和白居易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答:“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是:1)、漂泊他乡之苦;2)被贬失意之闷;3)正道在心无人理解之忧;4)年老体衰之愁;5)时光流逝之痛;6)厌倦官场之情。
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首句触景生情,以“西风摇落”引出作者羁旅情怀,次句“乱如丝”比喻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而“羁绪”一句笼罩全诗,是全诗的情感之纲。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重庆卷)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答: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文学作品通常是把媚眼比作秋波,把眉峰比作春山,此处却反其意而用之。其次“眉眼盈盈”以人写江南山的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第三作者写送别一反送别词中的悲悲切切,写得美丽动人而又富有灵性。这些都体现了词作的“新丽“特点。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诗中实写所见到的宋金界河的典型环境,南北船只各行其岸,淮河波痕交涉,鸥鸟自在飞翔;虚写作者的内心情感:对祖国分裂的心痛与愤懑,希望国家统一,南宋人民能够像自由的鸥鹭,早日回归家园。这样写,虚实结合,使得全诗余味无穷,令人遐想。
五.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1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1)对偶:“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比喻:“白如练”、“塞鸿一字来如线”;3)夸张:“疾如箭”、“飞如电”。4)比拟:“新月初学扇”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1)从写景顺序看:一、二句写江,写山,是从大处、远处落笔。三、四句写帆,写泉,分别属长江、淮山中的个体景物,是从近处,细处着眼。五、六、七三句由白天转到晚上,由地面转入空中。2)从动静角度看:一二句着重勾勒大江远山之寥廓,是静态画面;三四句侧重描写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态镜头。五、六、七三句则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1)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这两个字分别是“明”和“退”:“明”字熨帖生动,形象刻画了白羽皎皎、鹭鸟栖息沙滩的情景,耀眼夺目;而一“退”字更是匠心独运,别出机杼,极其巧妙而又形象地道出了刹那间江天辽阔、鸿飞雁举时使人容易产生的一种后退错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亦可分析“拳”——“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和“退”。)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作者在尾联“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可知,作者向往一种悠闲淡泊的归隐生活,当然,他虽然向往田园,渴望归隐,但是字里行间仍然流露出希望像三国人物一样建功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绪。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2)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网”字运用比喻——“雨丝如网”和拟人手法——“欲网春”,化虚为实,想象奇特新颖,渲染了落花时节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惜春、伤春的情怀,寄寓了诗人对时事维艰的忧虑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作者首先借景抒情,借“小雨网春”和“落花狼藉”寄寓自己对秦桧打击异己,主战派惨遭不幸的愤懑和政治上不得志的愁绪;借“车尘不到”和“自掩门”表达作者知己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情怀以及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全国课标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答:一条小溪从山上落下,瑟瑟的秋风吹拂着树林,一个人抱着水瓮在溪边行走,隔着山坞还有一座寺庙。呈现的气氛是:乡村之景的宁静、祥和。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这是一幅题画诗,画面是静止的,但是我们透过画面能够读到许多画面之外的意趣:比如我们仿佛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风吹树林声,仿佛看到近处的村庄,仿佛听到远处的钟声。这些都是画外意趣。这样写,使画面有了动感,不但有声(意趣),而且有色(画面),丰富了画面的内容。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领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
答:屈原和白居易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答:“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是:1)、漂泊他乡之苦;2)被贬失意之闷;3)正道在心无人理解之忧;4)年老体衰之愁;5)时光流逝之痛;6)厌倦官场之情。
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首句触景生情,以“西风摇落”引出作者羁旅情怀,次句“乱如丝”比喻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而“羁绪”一句笼罩全诗,是全诗的情感之纲。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重庆卷)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答: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文学作品通常是把媚眼比作秋波,把眉峰比作春山,此处却反其意而用之。其次“眉眼盈盈”以人写江南山的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第三作者写送别一反送别词中的悲悲切切,写得美丽动人而又富有灵性。这些都体现了词作的“新丽“特点。
Tags:
作者:教育文稿网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