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艺术(音乐)《品梨园传情 话古今菊坛》
【课 题】 品梨园传情 话古今菊坛
【教 材】 上教版高一艺术第七单元《梨园传情 演绎人生》
【执 教】 青浦高级中学 解辉
【课 时】 一课时
【研究主题】 传统戏曲与当今戏曲的对比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高一艺术第七单元第二部分—— 将戏曲舞台融入时代,课题为《品梨园传情 话古今菊坛》,寓意在于感受品味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讨论研究传统戏曲与现代戏曲的艺术特点(梨园和菊坛均指戏曲界)。
一、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二期课改新教材,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戏曲的传统形态和当代改良后现代戏曲的艺术特点对比。中国戏曲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改变,其艺术形式也在逐步改良,从表演形式、服装、舞美、灯光等方面都烙上了时代的痕迹,通过欣赏作品片段,从以上几个方面比较分析。这节课应该有别于初中的对各戏曲曲种的辨别和对京剧脸谱的认识以及四功五法的简单模仿,应该是更高层次的理解戏曲文化,体现艺术课的综合性,培养学生的置疑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学习资料的选择:
我是这样考虑的,既然是研究戏曲艺术,就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戏曲曲种,每个地方戏都有它的传统形态,大多都经过改良,所以在教材所给的传统越剧《十八相送》和现代戏曲《大唐贵妃》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组传统戏曲:京剧《铡美案》、沪剧《十五贯》、豫剧《花木兰》和一组现代戏曲:沪剧《芦荡火种》、越剧《半篮花生》,由于现在的学生对戏曲的知识有限,欣赏的机会也很少,欣赏这些片段后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对不同戏曲曲种的表演形式有一个量的积累,找出其共性进行比较。在拓展内容上,教师选用了昆剧作为拓展内容,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不了解,不知道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在此环节希望就怎样保护昆剧的发展引起同学们的深思。
三、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
贯彻“欣赏领先、体验入手”的原则,综合欣赏、模仿、表演等,让学生在艺术美感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改变教学模式,设计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积极思考,引发对戏曲文化传承的情感,反思作为个体在祖国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和可以发挥的作用。如:戏曲的唱腔如此优美,演员在小小的舞台就可以表现出天地大的场景,我们了解戏曲之后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中国戏曲文化?改革后的现代戏曲运用了高科技的特效,宏大的交响乐队伴奏,在视觉和听觉上给观众以冲击,那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现代戏曲会不会完全代替传统戏曲?等等,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设想及做法:
1、学唱戏曲选段,模仿念白和动作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戏曲的韵律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
2、选用经典作品片段。本课所选作品都是各曲种收藏版的经典之作,由原唱者表演的视频资料,如:现代京剧《甘洒热血写春秋》主演童祥苓,豫剧《花木兰》主演常香玉,《游园惊梦》主演梅兰芳,所选唱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也是昆曲唱词的名句,用老艺术家的精彩表演感染学生,领略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
3、精心设计问题,适时发问,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视听与认识版块,已经分析好现代戏曲较传统戏曲的进步后,提问:现代戏曲会不会完全代替传统戏曲?在拓展与选择版块,针对昆剧正面临“曲高和寡”濒临灭绝的现状,提问:有人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你觉得这种说法对不对?这些问题都是在有了亲身体验感受之后提出的,学生都是有感而发,而且问题的类型倾向于对戏曲文化发展的思考,对保护传统文化的思考。
五、期望体现的教学特点和达到的目标:
1、营造音乐艺术的氛围,欣赏经典名家名作,让学生沉浸在戏曲艺术的海洋里,愿意融于课堂,乐于参与活动。
2、避免知识的灌输,抓住课堂的兴奋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在回答问题时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3、教师用声情并貌的范唱,优美的肢体语言,平和的态度和特长展示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愿意主动和老师一起共同探讨问题,研究戏曲文化。
4、让学生认识到戏曲离我们并不遥远,中国戏曲的兴衰成败是关系到每个炎黄子孙的大事,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应该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关注戏曲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在欣赏经典戏曲选段的过程中,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激发对祖国
戏曲艺术的情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分享的快乐;深层次思考,认识到祖国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应持的态度和可以发挥的作用。
2、 学唱《智取威虎山》的唱腔、京剧《坐楼杀惜》中的对白、动作,体验唱腔、
念白和动作所表现的韵律美;模仿《三岔口》、《拾玉镯》动作,感受传统戏曲的程式性;分析《十八相送》唱词,领会虚拟性的内涵。欣赏现代戏曲《大唐贵妃》,从演唱方式、灯光、舞美、伴奏乐器几方面和传统戏曲做比较,分析戏曲的改良。
3、 了解欣赏戏曲艺术的表现特征,以及戏曲传统形态和变革后的差异。
【教学内容】
1、欣赏传统戏曲越剧《十八相送》、京剧《坐楼杀惜》、《三岔口》、《拾玉镯》、豫剧《花木兰》;
2、欣赏改良后的戏曲《大唐贵妃》、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甘洒热血写春秋》)、《红灯记》。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传统戏曲的表现特征,及其与变革后的差异。
难点:通过欣赏戏曲选段,小组讨论,发现传统戏曲和改良后戏曲的差异并能较准确的表述出来。
【教 具】多媒体,4台笔记本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传统戏曲和改良后的戏曲画面对比)进入教室的同时播放歌曲《粉墨人生》,幻灯片显示脸谱、戏曲人物等图片。
欣赏两段戏曲选段,通过直观的画面比较一下这两个选段有何差异?
播放:豫剧《花木兰》,现代戏曲《大唐贵妃》
显示课题:品梨园传情 话古今菊坛(解释课题)
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用贴近学生的流行歌曲将其引入课堂,初步对比传统戏曲和改良后的戏曲,从表面简单分析,为下面进一步深入了解做铺垫。 |
二、视听认识与拓展思考:
(老师有所侧重的选择戏曲选段建立文件夹,每个文件夹中有2—3个选段,提供戏曲的传统形态和改良后的戏曲相对应的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从唱腔念白、伴奏音乐、舞台布景灯光等方面讨论分析传统戏曲与改良后的戏曲之间的差异。)
到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库中欣赏戏曲选段,并思考交流相应问题,也可自设问题讨论:
学生在欣赏交流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协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
第一组:
《苏三起解》、《智取威虎山》《坐楼杀惜》、《红灯记》(侧重唱腔念白,展示交流后请本组同学教全体同学唱一唱唱腔,念一段念白)
教师引导:戏曲的表现特征——韵律性
感受体验唱腔念白的韵律性。相互学习,老师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和同学共同学习。 适时引出艺术表现特征,总结提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
第二组:《花木兰》、《智取威虎山》(侧重道具和演员的肢体语言)
教师引导:戏曲的表现特征——程式性
欣赏《拾玉镯》,模仿动作。
由戏曲表演中的道具引发问题,演员使用的道具的用意。 总结提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体验戏曲中规范的肢体语言即程式性。 |
第三组:《铡美案》、《智取威虎山》(侧重伴奏音乐比较)
戏曲的传统形态中文场武场伴奏乐器与现代交响乐队伴奏对比,感受伴奏形式的时代进步。 |
第四组:《十八相送》、《大唐贵妃》(舞台布景、灯光比较)
欣赏《三岔口》
教师引导:戏曲的表现特征——虚拟性
从简单的一桌二椅到华丽精美、运用高科技的的现代化舞台,让学生感受到戏曲舞台从平面到立体的改良与变革。 通过《三岔口》切入,引出传统戏曲的独特表现特征—虚拟性,感受戏曲魅力。 |
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日趋提高,戏曲也在逐步的改良,改良后的戏曲是否要继承传统戏曲,还是要全盘改革?
在交流中引发思考,对戏曲艺术价值取向上做出正确引导。 |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学生对戏曲音乐、表演形式缺少最起码的了解,在分组讨论时重点抓的不是很准确,需要老师适时引导;内容较多,时间安排要紧凑。《三岔口》和《拾玉镯》作品选择的较好,学生反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