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间器乐》教学设计与教学说明
授课教师:钱 岭 学科:音 乐 课型:基础型课程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分小组自主学习中认识民族乐器、了解民乐队的编制;探讨不同民族乐器的互相借鉴对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让学生突破狭隘的民族观,能从世界大文化的高度,积极地认识“乐器借鉴”这一文化现象的社会价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组展示、欣赏、讨论等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汉族民间器乐悠久的历史传统,感受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我们必须精心地继承、发展民族器乐、民族音乐文化,并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认识一些民族乐器,明确“乐器借鉴”这一文化现象的社会价值。
【教学难点】探讨不同民族乐器的互相借鉴对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
【教学方法】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教学过程】
(一)展示与评议
1、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课题:汉族民间器乐
子课题:①汉族民间乐器及其分类。
②民乐队的编制及经典民乐合奏作品介绍。
③我国著名的民乐演奏家及其主要代表作品。
b.分小组展示学生在课外就“汉族民间器乐”这一主题的自选子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
2、评议:每一组展示完毕,进行生生评议、师生评议。
说明:此环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展示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
(二)欣赏与体验
1、 比较、欣赏作品《良宵》。
① 学生二胡独奏表演。
② 录音:弦乐四重奏。
③ 启发学生比较不同方式的演奏——
积极地认识“乐器借鉴”这一文化现象的社会价值。
2、 列举几种“乐器借鉴”的形式。
① 东、西方民间乐曲互换演奏乐器
② 让西洋乐队烘托东方乐器
③ 用西洋独奏乐器和乐队表现东方情感
说明:此环节通过学生表演、欣赏、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能从世界大文化的高度,积极地认识“乐器借鉴”这一文化现象的社会价值。 |
3、 论坛
① 出示标题:“不同民族乐器的互相借鉴是否有利于各民族器乐音乐的发展”。
② 学生进行讨论。
③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加以引导。
说明:在论坛中进一步探讨“乐器借鉴”的积极性,深入探究其社会价值。注重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心理为主动探究的学习心理。 |
(三)总结与归纳
1、“乐器借鉴”
借鉴是必然的,借鉴是进步的标志。
民族文化中民间乐器之间的互相影响与借鉴是必然的,谁也难以用封闭的办法将这种交流和融合绝对隔裂开来。
民族乐器通过借鉴能展现出新的风貌,民族情感在乐器的借鉴中能焕发出新的光彩。
2、提升高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中有丰富的内涵,作为高中生,在欣赏时要注意由感性的欣赏逐步向理智的欣赏过渡,使我们的鉴赏水平向高一层次发展。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全国普通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汉族民间音乐”中第二节内容“汉族民间器乐”。在教学内容中,我把上海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中的“不同民族乐器的互相借鉴”整合在一起。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展示、欣赏、辩论等活动中,认识民族乐器、了解民乐队的编制;探讨不同民族乐器的互相借鉴对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让学生突破狭隘的民族观,能从世界大文化的高度,积极地认识“乐器借鉴”这一文化现象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必须精心地继承、发展民族器乐、民族音乐文化,并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并在感性体验与理性评价中,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本课力图体现二期课改中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
一、艺术体验,审美为核心。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好的音乐作品能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课中,通过欣赏优秀的民族器乐曲,对民族器乐的进一步认识,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引导学生懂得必须继承、发展民族器乐,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二、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本课的设计中,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变被动接受的学习心理为主动探究的学习心理,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本课在课前的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中,学生变接受学习为自主合作,旨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课中的成果展示与交流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选代表在课上进行展示和介绍,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交流。此环节不仅能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其自信心和勇气。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大量的实践活动机会,明确了音乐教育的定位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普及教育,又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
跟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突破教师“一言堂”的欣赏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激发审美情感、促进人格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