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起点--克服考试焦虑》——九年级思想品德备课资料(湘教版)
一、自学思考题
1、你有考试焦虑吗?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有哪些?
2、考试焦虑有哪两种表现?
3、克服考试焦虑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二、、说一说:“考试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阅读课文90页案例:“王小跃的心理问题”
提问:上述“王小跃的心理问题”,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什么?
提问: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是什么?(主、客观原因)
产生焦虑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从客观上讲,来自于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舆论的压力;从主观上讲,来自于对考试失败的严重后果的极度关注。所以,虽然考试焦虑是一种较常见的心理现象,但是,过高和过低的考试焦虑都不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它会降低我们的学习效率,打击我们的学习信心,摧毁我们的斗志,甚至会影响我们身体健康。
三、议一议:“考试焦虑这种现象好不好?”
归纳出考试焦虑现象的主要表现。
概括起来就是课文91页的两种表现。
四、找一找:“自我把脉”
本测验共32道题,每题4个答案
A 很符合;B 比较符合;C 不太符合;D 很不符合。
评分规则:A得3分,B得2分,C得1分,D得0分。各题分数相加即是你的总分。
1.在重要考试的前几天,我就坐立不安;
2.临近考试时,我就拉肚子;
3.一想到考试即将来临,身体就发僵;
4.在考试前,我总是很苦恼;
5.在考试前,我感到烦燥,脾气变坏;
6.在紧张的复习期间,我老想着"这次考试考糟了怎么办?"
7.越临近考试,注意力就越难集中;
8.一想到马上就要考试,参加任何文娱活动均没兴趣;
9.在考试前,老是预感到这次考试将要考糟;
10.在考试前,常做关于考试的梦;
11.到了考试那天,我就不安起来;
12.考试铃一响,我的心马上紧张起来;
13.遇到重要的考试,我的脑子就比平时迟钝;
14.看到考试题目很多,我会感到很不安;
15.在考试中,我的手会变得冰凉;
16.在考试时,我感到十分紧张;
17.一遇到难题,我就担心自己不及格;
18.在紧张的考试中,常想些与考试无关的事情,注意力集中不起来;
19.在考试时,我会紧张得连平时记得滚瓜烂熟的知识也回忆不起来;
20.在考试时,我会沉浸在空想中,一时忘了自己是在考试;
21.在考试中,想上厕所的次数比平时多;
22.考试时,即使不热,我也会浑身出汗;
23.考试时,我会紧张得手发抖,连写字都很困难;
24.考试时,经常会看错题目;
25.进行重要的考试时,头就会痛;
26.发现剩余的时间已来不及做完全部的题,我会急得浑身出汗;
27.考试后,发现自己本来是懂的题,却没答对,我会感到十分沮丧;
28.有几次重要的考试之后,我都腹泻;
29.我对考试十分厌烦;
30.只要考试不记成绩,我就喜欢考试;
31.考试不应当像现在这样在紧张的状态下进行;
32.不进行考试,我能学到更多知识。
根据你的总得分查下面的评价表,就可以知道你的考试焦虑水平。
评 价 表
总 分 焦 虑 水 平
0--24 镇 定
25--49 轻度焦虑
50--74 中度焦虑
75--99 重度焦虑
五、想一想:“克服考试焦虑的常见方法”
(1)心理方法
(阅读课文91页三种克服考试焦虑的常见方法。)
“试一试”:P92写几句自我激励的话。
(2)态度方法
提问:“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克服考试焦虑”
(克服考试焦虑,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习、考试和分数,保持良好的学习生活状态。)
请问问你自己:
(1)考试的目的是
(2)分数的作用是
(3)中学阶段的学习是为了
“第十名现象”。
杭州市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在担任小学班主任和语文认课教师近20年期间,发现了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当年小学时成绩在10—20名的部分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成绩出色;相反,有些当年成绩在前三名的优秀学生反而成绩平平。这一现象引起了周武老师的关注。周老师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学生作了跟踪调查。调查数据显示,54%的小学成绩在前三名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仍能保持领先地位,而80%的“第十名”的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业绩有所上升。“第十名现象”的提出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尤其是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和反思。
无独有偶,国外在1920年就作过高智商儿童与社会成就之间关系的长期追踪调查。1921年—1923年间,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选择了1528名(其中男生857人,女生671人)智商超过130的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在1921—1960年间,特尔曼对研究对象作了多次的家庭访问、学校调查、通信随访、座谈、心理测验,直到1960年特尔曼逝世。特尔曼逝世后,心理学家西尔蒙等人继续进行这项研究。西尔斯在1960年和1972年对研究对象进行过两次通信随访,被调查的人数别是原先的80%和67%,被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别为49岁和61岁。这批超常儿童成年后进入各行各业,其中一些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是获得杰出成就的。
(“第十名现象”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业名次和学生的未来社会成就之间有相互关系,但不是因果关系,既不能由果溯因,也不能由因溯果;不管现在学习成绩怎样,学业名次如何,都同样存在成材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学习、考试和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