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四大件”的变迁说课稿
一、对本课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腾飞的中国》中主题一《春天的故事》的第一个课题.本单元旨在通过呈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社生活等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民族自豪感.本主题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变化,知道改革开放对人们及中国的影响.其中"四大件"的变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是单元的导入,又孕育着"腾飞的中国"的深刻含义.
二、说学情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由于家庭中"四大件"的变迁所跨越的时间跨度远远大于学生的认知年限,根据这一特点,围绕教材的编排内容,以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为出发点,我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四大件"的变迁及其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
2、能力目标:进一步学习采用访问或采访的方法搜集信息;初步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说教法、学法的选择.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的发展现实和可能出发.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根据这些基本理念,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资料信息的整理与反馈法、学科整合等多种方法结合.学法有:搜集资料、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等.
四、说教学设计
学习本节课之前,我先为学生简单讲解了"四大件"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访问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者自己的邻居.分别问问他们30年前、20年前和10年前家庭里的"四大件"是什么,当时家里用了多长时间买齐了"四大件",花了家里多少钱以及当时普通家庭的月收入情况.最后再让学生了解一下自己家里现在"四大件"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外进行采访是借鉴了《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提出的"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这一教学建议,同时,课外采访也能培养他们与人沟通、交流、收集信息及口头表达的能力等.
一、由《春天的故事》引入课题。
1、 播放课件《春天的故事》.
同学们,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出课题(四大件的变迁)。
设计意图:利用《春天的故事》那深情的旋律,把学生带入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中,利用课件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
二、了解不同年代的四大件。
1、(引出60年代的四大件) 课件出示情景一出示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情况观看后谈感受。
2、(引出80年代的四大件) 课件出示情景二通过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图片的对比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出现在的四大件
设计意图:利用书本资源及搜集的信息创设了三个不同时代的情境,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地再现了四大件的变迁的故事,使学生对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了解"四大件"的变迁只是完成了本课教学的第一个任务.我们必须要让学生通过"四大件"的变迁来感悟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发生的巨大变化.因此,我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想一想短短30年我们家庭的""四大件""就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在这30年间,我们的祖国又有着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对此问题,同学们纷纷展开了思考和讨论.
三、 说出你的故事
引导学生先同桌两个人之间说说自己采访的情况,了解到得关于四大件的故事。
设计意图:很自然界地从教材的故事,过渡到学生自家的故事,走进学生自己的世界,通过了解"四大件"的变迁,感受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民族自豪感.
四、 观看视频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五、 畅想未来的四大件.
设计意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进行学科整合;引导学生用发展观看问题,改变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
课堂教学结束后,我又设计了课外拓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翻看自己家里的影集、再次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参观社区的道路、房舍、访问街道领导了解社区经济的变化.
设计意图:从课外到课堂,再由课堂到课外,用不同方式进一步认识改革开放发生的巨大变化.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至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水到渠成.
相信这节课结束后,同学们不仅对家庭生活中"四大件"的历史变迁有深入的了解,更能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有深刻的感悟.通过对前后30年的比较,同学们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