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与重阳》第二课时 人教版 思想品德二年级(上册)
《中秋与重阳》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尊老敬老过重阳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而且这一天又是我国的老人节。
2.在活动中体会老人对自己的爱,萌发尊老、爱老的情感,培养学生尊老、爱老、助老的意识。
3.在日常生活中,能以实际行动尊敬、关心老人。
活动重点:
体会怎样才能给老人带来快乐,并有尊敬老人,帮助老人的意愿。
活动过程:
一、重阳节 老人节
1. 请学生说一说重阳节的含义及风俗。
2. 学生汇报自己调查到的社会上尊敬老人的活动,以及老人节这一天自己家周围开展哪些敬老活动。
3. 结合教科书上的画面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在老人节这一天,准备为老人做些什么?
二、小讨论--尊敬老人,平时我们怎样做
1. 请学生课前调查、了解身边老人的需求,课上讲讲老人的需求主要有哪些?根据老人的年龄状况、身体状况,考虑老人需要哪些帮助等。
2. 结合教科书第37页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尊敬老人,平时我们怎样做?特别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切实感受到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重要性。
二、情景表演
请几组学生分别设计并表演平时和老人相处,为老人做事情的情景。
活动七、我为老人做事情
组织全班学生实际开展一次为老人做事情的主题活动。如访问敬老院、帮社区的老人做事情等。
附教学资源: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的由来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
点击下载此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