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 第16章 运动与行为 教案
第十六章 运动与行为
第1节 人体的支持与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明人体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2、描述人体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长骨和关节的结构以及进行有关骨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懂得体育锻炼对于运动系统的影响,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的引入:从对屈肘动作分析开始,先做一屈肘动作
问:屈肘动作是怎样完成的?有那些结构参与?
学生回答
教师:这一动作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围绕着关节活动完成的。因此,骨、骨连接和骨骼肌就组成了人体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运动。从屈肘动作可看出,骨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关节是支点,骨骼肌是动力。我们先研究骨骼。
教师:骨与骨骼一样吗?
教师: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通过骨连结构成的。(出示骨骼挂图,引入骨骼组成。)
教师:人体骨骼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由于各部位功能的不同,骨骼的差别也很大。下面就来观察各部分的骨骼特点。
教师:下面请一位学生到前面指着骨骼模型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且讨论一下:如颅骨围成了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整个颅骨中为什么只有下颌骨能活动;躯干骨中胸椎与肋骨、胸骨组成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么骨组成,与什么功能相适应;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等等。
教师:下肢骨为什么比上肢骨粗壮呢?
学生:这是因为下肢骨与长期支持体重和行走相适应的结果。
教师:下肢功能与人直立行走有关,那么骨骼有哪些特点与直立行走相适应呢?
(让学生观察骨骼的模型,先观察脊柱的正面,然后慢慢把模型侧放)
教师:脊柱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学生:侧面有弯曲
教师:脊柱的弯曲都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有什么生理功能?
教师:在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各有一弯同分别称为颈曲、胸曲、腰曲、骶曲,这些弯曲可保持人体重心位置,利于维持身体平衡;可增加脊柱的弹性,可以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故称为生理性弯曲,是与人直立行走相适应的。
教师 :如果脊柱弯曲发生异常会是什么样呢?脊柱为什么会变形呢?脊柱变形后会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等。
教师: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要注意正确姿势,以免发生脊柱变形,不但姿势形体不美,还会压迫内脏,影响发育。
教师:由于人的直立,全身重量都要由下肢承受,特别是足,下面观察足骨。骨骼模型上足弓是明显的,教师可明确足弓的慨念,那么,人的足形成弓状结构有哪些生理意义?
学生回答:足弓的作用。
教师:扁平足的功能缺陷。
教师:骨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运动功能相适应呢?下面我们以长骨为例,研究骨的结构。
(学生开始观察时,教师先从形态上说明长骨的骨干、骨端,然后指导学生由外到内一步步正确地观察。观察骨膜时要用解剖刀在骨表面切开,再用刀尖轻轻从骨质表面剥离,同时提醒同学注意骨膜的颜色,坚韧程度,与骨质之间有无联系的结构,这些结构是什么。观察骨质时注意两种骨质的区别,如部位、颜色、结构、坚硬程度,想一想作用;观察骨髓时先看黄骨髓,注意位置和颜色,然后看一看骨松质空隙中的红骨髓。)(播放观察录象)
教师:总结归纳。长骨是管状骨,它使骨既轻便又坚固。这一特点是与运动相适应的。
教师:骨的坚固还表现在既坚硬又有弹性。为什么有这样的特性呢?下面我们研究骨的成分。骨由那些成分组成的呢?
演示实验:测定骨的成分
教师:骨由柔韧的有机物和脆硬的无机物构成,这两种成分按一定比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骨既坚硬又有弹性。那么骨中无机物和有机物各占多少呢?成年人的骨有机物约为1/3,无机物约占2/3,这样的骨既坚硬又有弹性。骨的成分是否都一样呢?观察同步探究中骨成分各个时期变化表。想一想:为什么儿童时期要养成正确的坐立行姿势?
学生回答
教师:骨的成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着变化,其物理性质也随着发生改变,这一变化表明,骨是生活器官。骨的生命活动还表现在能够生长。
教师:骨的生长主要表现在长长和长粗两个方面,骨端软骨层在儿童少年时不断产生骨组织,使骨长长;骨膜中成骨细胞不断产生骨质使骨长粗。随着长骨增粗,骨髓腔也增大,以保持轻便的特点。
教师: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使骨各部分增强了营养,改善骨的结构,使骨密质增厚,骨松质排列更加整齐、有规律,这样骨更加坚固。
教师:骨折后我们应该怎么急救呢?
教师:主要骨折部位多发生在四肢,不要活动骨折部位,可用夹板或其它材料把骨折部位两端关节固定,立即送往医院及时治疗。
第二课时
复习:复习骨的结构和成分
教师:骨坚硬、富有弹性、适于运动,但是骨本身不能产生运动,只有在肌肉收缩的牵引下才能产生运动。假如肌肉附着在一块骨上,肌肉收缩能产生运动吗?
学生:猜想
教师:肌肉只有附着在不同骨上,形成活动的骨连结,才能产生运动,这种活动的骨连结叫做关节。
教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逐一活动肘、肩、腕、膝等关节,请大家从外形上认识关节的多样性、牢固性和灵活性。
教师:关节为什么如此灵活牢固呢? (请一学生总结关节的结构。)
教师:关节是活动的骨连结,其它骨连结与关节有哪些不同呢?(出示骨连接方式挂图)指出颅骨之间的连结是不活动的,有利于保护脑;椎骨之间的连结是微活动的,这与脊柱支持等功能有关。不活动连结和半活动连结都不能与关节的活动相比,因此各种范围大的活动和复杂的动作,都是以关节力支点进行的。
教师: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使关节囊增厚,周围的韧带增粗,肌肉力量加强,这就增强了关节的牢固性。长期锻炼可使关节囊和周围的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加强,灵活性也增强。
教师:那么什么是脱臼呢?
学生:脱臼是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出来,此时关节囊拉紧,如乱活动会加重伤势,应赶快请医生诊治,使关节复位。
教师:运动是骨围绕关节转动产生的,骨转动的动力未自骨骼肌的收缩。那么,骨骼肌又有哪些特点与运动相适应呢?下面我们研究骨骼肌。
教师:首先请大家观察P62人体的主要骨骼肌,将他们进行分类。(出示骨骼肌模型或挂图)
人体骨骼肌群是由600多块骨骼肌组成的,按部位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
教师:眼轮匝肌为什么是表情肌?咬肌引起什么动作?胸大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师:骨骼肌主要由肌腱(结缔组织),肌腹(外有结缔组织膜,内部主要是骨骼肌组织,并分布许多血管神经)组成。因此,一块骨骼肌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器官。它的收缩特性是由其中的骨骼肌组织表现出来的。
另外,骨骼肌收缩之所以能产生运动,是由于一块骨骼肌至少跨过一个关节,附着在两块骨上。(教师出示骨骼肌协作关系挂图或模型,说明肱二头肌结构和附着点)
教师:任何一个准确动作都是由多块肌肉组成的肌群共同协作下完成的。(做一屈肘动作)
教师:“这个动作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在神经传来兴奋的刺激下,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牵引所附着围绕的肘关节产生的。(播放录象)
教师: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任何一个准确动作都与屈肘动作产生的原理一样吗?
学生:回答是肯定的,只是由于骨骼、关节及骨骼肌不同,产生的动作也不同。我们进一步了解全身的骨骼和骨骼肌群。
教师:为什么经常锻炼,骨骼肌会变得粗壮?
第二节 动物的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各种动物行为,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能正确区别各种动物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动物的行为,树立正确利用和保护动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引言:如果你有兴趣观察周围的动物世界,很容易看到彩蝶翩飞、蜻蜒点水、蜜蜂采蜜、蜘蛛结网,或许你还能看到亲鸟育雏、母兽哺乳、雄鹰捕猎、雁群迁飞。大千世界尤其以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最丰富多样,使人着迷。
教师:动物的行为就是动物的各种姿态和动作,包括动物的爬行、走动、奔跑、跳跃、游水、飞行、滑翔和其他运动方式;还包括动物的取食、功击、防御、繁殖、迁徙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包括体态、体色、声音等正常和异常的状态。
引言:下面请大家观察书上动物行为的图片,分析一下按照性质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一、攻击行为(争斗行为)
教师:同种动物在有些情况下会发生互相攻击,我们容易看到的大多是饲养动物的争斗,最激烈的当然是野生动物的争斗。请看挂图(示两只羚羊的争斗)表现了动物的什么行为?
学生:两只公羚羊在争斗,表现的是动物的攻击行为。
教师:羚羊是草食动物,长犄角不是为了获取食物,一旦受到猛兽追捕时,自卫的方式也只是奔跑。羚羊的长角原来是在繁殖期雄性个体之间用来争夺雌性个体的。
教师:你能否举出其他攻击行为的例子?
教师:对,这些都是动物的攻击行为,动物的攻击行为发生在什么动物之间?
学生:发生在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
教师: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攻击行为?
学生:为了争夺食物、配偶或生存的领地。
教师: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这种行为叫攻击行为。
(学生会提出诸如老鹰抓小鸡、猫捉老鼠及蛇追人等动物的攻击行为。)
教师: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发生的攻击或战斗;不同种动物之间的攻击则属于捕食行为、防御行为或其他类型的行为。
教师:同种动物个体互相残杀,对那种动物是有利还是有害呢?
学生齐答:有害。
教师:不完全对。同种动物争斗的结果,对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失败的个体总是体弱的、年老的或病残的,战胜的个体一定是体强的、健壮的。这样可以提高种群的整体素质,对种群有利。
动物的攻击行为还可以举几个实例:
一群蜜蜂中为什么一般只有一个蜂王,怎么做到的呢?最先孵化出来的蜂王用螫针把其他封闭的王台刺破,工蜂发觉后便把里面正在发育的蜂王咬死,扔出蜂箱;青蛙的蝌蚪能从肠道排出一种有毒的物质,在蝌蚪密集的池塘里,有毒的物质积累多了,会抑制其他蝌蚪的生长发育,增加死亡率。
二、防御行为
教师:动物除表现出主动的攻击行为外,同时还具有保护自身、防御敌害的行为。请举几个实例。
学生:雁群休息时,有一两只担任守卫;蜂箱有工蜂守卫;蚁窝有兵蚁守卫;昆虫的假死;母狗护卫小狗等。
教师:动物的防御行为经常发生,容易观察到,请看另外一些实例。
演示挂图:动物的拟态。(录象)
教师:拟态和保护色使动物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是动物的防御行为。我们学习过乌贼的生活习性,请说一说乌贼的防御行为。
学生:乌贼身体里有墨囊,墨囊里有墨汁,遇到敌害时放出墨汁,周围的海水染黑了,自己可以逃脱。
教师:乌贼的行为像是过去战场上放的烟幕弹。黄鼬的防御行为是什么呢?
学生:黄鼬可放出臭气。
三、觅食行为
学生:在农田附近的蚂蚁能够把麦粒等食物贮存在它们的巢穴里,蚁巢在阴湿的地下,不免有的麦粒会发霉或发芽,蚂蚁便把一些变质的麦粒搬到阳光下去晒干,实在不能吃的便不要了。
教师:蚂蚁贮存麦粒的行为多么巧妙,不但会贮存、会晾晒、还会挑捡。是谁教会它们这样做的呢?
学生:没有人教它们,是它们生来就会的。或答:是遗传的。
教师:不同动物贮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非洲,鬣狗和豺没有贮食行为,捕不到猎物时便吃其他动物剩下的食物。金钱豹能把吃不完的食物挂在高高的大树上,虽然鬣狗、豺等动物看得见,但吃不着。当金钱豹饥饿时再爬到树上去吃,直到吃光为止。此外,黄鼬、美洲狮、松鼠和鼠类等动物也有贮食行为。松鼠最喜吃核桃和松子。也常把采到的蘑菇挂在树枝上晾晒。秋季常把大量的食物分散贮藏起来,准备越冬食用,由于过于分散,经常忘记贮藏地点。在平原,仓鼠、社鼠、家鼠、鼢鼠也都有贮存粮食的行为。1只大仓鼠秋季通常搬运粮食1—10多公斤,多的可达20公斤,所以鼠类是人类的大敌。群居生活的蜜蜂所酿的蜜和采集的花粉,大部分也是贮存起来为了过冬用的。
四、繁殖行为
教师:每种动物都能进行生殖,通过生殖才能保证种族的延续。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叫做动物的繁殖行为。高等动物的繁殖行为都非常复杂,如兽类一般包括雌、雄两性个体的识别、占有一定的繁殖空间、求偶的炫耀仪式、交配和育幼等行为。羚羊在繁殖季节,靠视觉和嗅觉帮助,雄羚羊主动靠近雌羚羊,做出许多平时不表现出来的亲热和爱抚动作,这就是在交配前的互相识别过程。但不同种的动物,即使相处在一起,也不会表现出爱抚的动作;同种动物在非繁殖期,雌雄之间也不会出现一系列的繁殖行为。
有的鸟类繁殖行为也较为复杂,如生活在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的园丁鸟雄鸟的占区、筑巢和求偶行为。繁殖期到来,雄鸟便在林间空地上清理出一块场地,然后衔来树枝插在地上形成一个夹道。从各处寻来花花绿绿的物品,如叶片、花朵、浆果、卵石、羽毛、蜗牛壳等,有时也会衔来居民丢弃的碎玻璃、瓶盖,甚至梳子、眼镜等杂物散缀其间。这只雄鸟在自己精心布置的“庭院”里又唱又跳,吸引雌鸟的注意。雄园丁鸟有时还会叼起装饰物高举过头或抛向空中,每天还会更换不新鲜的浆果和凋射的花朵。当雌鸟看得满意了,便会和它成亲。交尾以后,雌鸟在另一个场所重新筑巢,然后产蛋、育雏。雄园丁鸟在原来的地方继续招引其他雌鸟。
教师:哺乳动物的繁殖行为一般又可以分为哪些具体的阶段?
一般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及对子代的哺育。鸟类还有孵蛋阶段。
教师:有的动物单独生活,有的动物集群生活。集群生活的动物又分为几种类型,有的是一般的群聚,没有首领也没有分工,像蝗虫、带鱼、麻雀等。有的有首领或有职能的分工,这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体生活。
学生:一群蜜蜂根据形态和分工的不同,一般可分为3种:蜂王只有一个,体形细长,负责产卵;雄蜂少数,身体粗壮,什么工作都不做,一生当中只和蜂王交尾一次;工蜂体型较小,负责采花粉、花蜜、喂养蜂王、雄蜂和幼蜂,筑巢、清理蜂巢、守卫等工作。
白蚁是一类危害很大的昆虫,有的在土中营巢,有的住在木材中。身体大多白色,以木头为食。一个巢中一般只有一个蚁王(雄蚁)和一个蚁后(雌蚁),还有工蚁和兵蚁。工蚁不能生育,颚形状正常,职能是建筑蚁巢、取食和喂养蚁王、蚁后、幼蚁和兵蚁;兵蚁的颚特别发达,善于撕咬,职能是守卫蚁穴,有敌害侵犯时,便张牙舞爪、恫吓敌人。蚁王的职能是和蚁后交尾,蚁后专门负责产卵。有一种大白蚁,蚁后的身体畸形发展,腹部大得出奇,长度能达到14厘米,宽度3.5厘米,活像一个盛满卵的皮口袋。这样的蚁后已经拖不动它的身体,吃的食物全靠工蚁送到面前。蚁后便不停地吃,不停地产卵,一般一昼夜能产30000个卵。蚁后产的卵由工蚁搬运开,并加以照料和喂养。如果蚁王或蚁后意外死亡,蚁群中会出现新的有生殖能力的雄蚁和雌蚁,继续维持蚁群的生活。
五、节律行为
教师:日、月、星球都在运动。地球因自转一天分为白昼和黑夜;由于公转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广阔的海平面总是在起伏动荡,潮水的涨落周而复始地进行。几亿年来,动物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随着地球、月亮、太阳运行的往复变比,逐渐形成一些周期性的行为,在一天中、一月中或一年中重复出现。动物的这种周期性出现的行为,叫动物的节律行为。教师:大部分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属于夜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及少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动物。有些动物,如许多种鸟类在拂晓和黄昏时活动,也有一些动物的活动没有昼夜的区分。
教师:以上是动物的昼夜节律。有些动物的活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周期性的行为,这叫季节节律。请同学们举几个实例,说明动物的季节节律。
学生:每年的初夏布谷鸟便叫了。秋季,许多鸟飞到南方过冬,明年再飞回北方。
教师:这说的是鸟类的迁徙。除去鸟类的迁徙外,还有什么动物的行为也是随着季节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学生:蛙、蛇的冬眠,鱼的洄游。
教师:鸟类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变更生活地区的习性,就是鸟类的迁徙行为,有迁徙行为的鸟叫候鸟。如家燕、杜鹃(布谷鸟)、天鹅、丹顶鹤等都是候鸟。候鸟的迁徙和树木的发芽、开花一样,时间较为固定,每年前后相差不了几天。像鸟类的这种季节节律行为,在许多其他动物也都存在,如海洋鱼类的洄游,温带和寒带蛙、蛇、蝙蝠、刺猬、土拨鼠(旱獭)的冬眠。有些动物只有在一定季节才发情、交配、产卵、育幼,这都属于节律行为。
教师:动物除随着昼夜、季节的变化发生节律行为外,还可以随着海水的涨落发生潮汐节律。到过海边的同学都知道,茫茫大海不但有永不休止的波涛起伏,一天之中,一月之中海平面都在有规律地起伏着。海面上升,海水向岸边涌来,叫涨潮;海面下降,海水退去,叫退潮。潮汐就是海平面这种有规律的起伏变化。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动与潮水涨落的变化相适应。这种行为叫潮汐节律行为。
海滩上生活着一种招潮蟹,雄性个体右边的螯肢特别大,像是拉提琴的姿势,也叫提琴蟹。落潮时,在海滩上寻找食物,海水再次上涨前10分钟便藏进洞穴中。潮汐现象有个规律,每天的涨潮、落潮总比前次晚来50分钟,招潮蟹出来活动和钻入洞穴中,每天也都推迟50分钟。有人曾经作过一个这样的实验:把这种小蟹转移到没有潮汐更迭的环境中,既看不见海水,也听不见海浪,但它们仍然按照原来的时间钻入洞穴和出来活动,而且每次活动都比的一次推迟50分钟。
除招潮蟹外,其他海洋生物有些也有潮汐节律行为。例如,牡蛎、蛤蜊在涨潮时张开贝壳在水小觅食,落潮时闭上贝壳静止不动。有些珊瑚、海生环节动物和一些鱼类,在海水达到高潮时才产卵。
教师: 那么动物行为的又分为哪些呢?
1、先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生下来就有的、不用学习就会的,是由身体里遗传物质控制的行为。例如,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结网、鸟类迁徙、母鸡孵蛋、羚羊争斗、母猪哺乳等。每种动物都具有许多生来就会的行为,在生物学上,这种先天性行为叫本能。请看挂图,这是根据真实照片绘制的。一只母鸡刚刚孵出了雏鸡,雏鸡被拿开了,在它面前出现了两只小猫,失去雏鸡的母鸡竟把两只没有母亲的小猫当成自己的孩子加以抚育。失去母亲的小猫也把母鸡当成了自己的妈妈接受母鸡的抚爱。有一只美国云雀,正在哺育的雏鸟不见了,发现鱼池里有一个张开的大口,便把小虫送入这个口中。其实这是1条偶然浮出水面的金龟。当金鱼再次浮出水面,云雀又喂它1条虫,这样一直连续喂了好几个星期。请阅读课文,然后对这两个实例加以说明。 学生:母鸡和云雀哺育后代,小猫接受哺育和金鱼取食都是先天性行为。鸟类孵出后代以后有进行哺育的行为,即使后代不存在了,它们的这种本能并没有立即消失。
教师:许多地方发现的狼孩、虎孩、熊孩或豹孩,都是在与上述实例相似的情况下形成的。本能是生下来就有的行为,显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同时也因为这些动物体内具备了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也就是生理因素成熟了。
2、后天性行为
动物的后天性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行为。可以说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积累经验,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活动。一般规律是,动物越高等,后天性行为越复杂,在动物全部行为活动中占的比重也越大。
实验证明,各种多细胞动物部具有“学习能力”,也就是通过训练可以形成后天性行为。经过训练的蚯蚓可以准确地爬到它喜欢的环境里去。又如,曾在英格兰发现1只大山雀偷饮奶瓶内的牛奶,后来使得其他地区的大山雀也学会了偷饮牛奶。幼小的黑猩猩从成年黑猩猩的行为中,学会用细树枝沾上水或唾液,从洞穴中粘取白蚁作为食物。
教师:那么动物行为有什么特点呢?研究动物行为的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总结3点行为
教师:人类在大自然中接触最早的事物之一就是对动物行为的观察。为了充饥而捉虫、打猎、捕鱼;为了防身而躲避和出击,后来发展到驯化和饲养。人类从古至今,无时不在观察、了解动物的行为。经过长期地认识和了解,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动物行为的知识。
研究动物行为的根本目的是认识和利用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控制和防除对人类有害的动物。例如,人们掌握了某种动物的发情、交配、生殖和发育等行为规律,在饲养家畜和管理野生动物时,就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增加胎数、幼畜头数和野生动物的数目。人们掌握了鼠类分布、取食、繁殖和迁移的规律,以及影响鼠类行为的各种因素,就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手段消灭害鼠。
Tags:
作者:本站收集整理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