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设科学课,重要的是他们对科学这个词有着神秘感,同时生活中的许多为什么也激起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我希望通过我的科学课学生能够热爱科学,培养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教学内容
《科学》三年级上册由“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知道”、“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和“水的科学”四个单元组成。
《科学》三年级上册由“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知道”、“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和“水的科学”四个单元组成。
“科学在我们身边”通过学生了解周围的生活,初步探索周围的科学。“我们怎么知道的”在这里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初步训练与感知,而“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是学生通过对天气观察进一步将科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最后的“水的科学单元”通过以物质世界中学生最熟悉的物质水入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质世界。
科学在我们身边——走近科学感知科学
我们怎么知道——科学方法掌握技能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水的科学、研究与实践:亲历科学 ---自主探究体验过程
共25个课题,28课时。(“研究与实践”任选其一)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课与课之间的主要联系:
《科学在我们身边》单元是科学工作者教科书的绪论单元,它是小学生学习本套教科书的基础。本单元包括六课内容,分别是《玩具里的科学》、《我们周围的动物》、《我们周围的植物》、《我在哪里》、《猜猜我是谁》、《科学在我们身边》。
设计了“用感官判断玩具的特征”、“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定性描述人和物体的位置”三方面内容及“判断声音”和“找科学”两节弹性内容,它们都与学生平日生活相关,便于学生直接感受“科学在我们身边”的道理,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更重要的是教科书在培养学生方面层次性强,较好的树立了开放教学观念,科学课不仅局限于教室,而是将学生领入到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玩具里的 科学》--感官判断物体特征《我们周围的动物》--认识周围常见动物
《我们周围的植物》--认识周围常见植物《我 在 哪 里》--定性描述物体位置
《猜猜 我 是 谁》--通过声音辨认物体《科学在我们身边》--找科学、做科学
第一单元的主要目标
观察与提问--最基本的技能和科学思维品质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观察、爱提问≠会观察、会提问
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录问题,成为敢提问、爱提问、会提问的孩子。
儿童认识客观事物与现象的规律:由表面现象到内容和结构、由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由体验感知到归纳反思。
提问:定向提问、发散提问、问题的记录与整理、问题的处理。
定向提问: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针对某一对象或现象展开提问。
发散提问: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独特性。发现事物的联系、关系、特征。
问题的记录与整理:便于继续研究、交流。可以用文字、图画、符号、数据、图表等多种方式进行。
问题的处理: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书籍、网络、杂志等寻找途径。
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探究目标)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科学知识目标)
每一课教学目标都是最低目标
教材说明
活动准备(课前自主探究活动)
一是提出本节课需要研究的问题 “我们准备一些玩具玩一玩,看看能发现什么。”
二是教材中展示了气球、皮球、玩具汽车、毽子、滑板车、泡泡盒、机器人等玩具。提示本课活动中学生需要准备的部分典型材料。
活动过程(课堂探究活动)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我们来玩一玩带来的玩具吧。包括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玩玩具。
第二个环节是:说一说我们的玩具。
活动二:这些玩具真有趣,我想知道
体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先根据玩玩具的生活经验来提问题,再有目的的玩,然后再提出问题)
自由活动—自由选择和利用的课堂探究活动
主题为:我们来设计或改进一件玩具。
教材中一位同学在用图画形式设计玩具,两位同学在对玩具进行改进。
设计意图是: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或者设计一件玩具,或者改进一件玩具,条件允许也可以先设计再亲自制作一件玩具。学生可以合作进行活动,也可以独自进行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设计或改进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评价
教材设计了一个星级评价表。
三项内容:“我的兴趣”、“我的问题”、“我的设计”。
三个等级:三颗星表示三星级;两颗星表示两星级;一颗星表示一星级。星星表示等级,星越多,等级就越高,说明表现就越出色。可以用星级、画卡通图、随机评价等。
拓展活动—课后活动(知识与技能的拓展与延伸)
我们来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一玩。教材展现的画面中,有两位同学在玩玩具。启发学生制作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简单玩具并且玩一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可以对玩具进行拆分、组装等。结合研究与实验进行。
第二课《我们周围的动物》
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我们来观察周围的小动物,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包括两个环节:一是直接观察带来的小动物。二是交流资料,认识更多的动物。
活动二:我们来给动物分类吧。 活动三:我想知道……
《我们周围的动物》 建议
活动准备:(小动物不易带到课堂中来,课间无法管理,学校里又没有“小小动物园”)
1、利用动物标本。2、带一些不需要费时管理的小动物,如蚂蚁、鱼、蚯蚓等。
3、课前观察,画下动物的特征,课堂描述分析。4、利用录像资料,展现动物的特征及生活。
5、搜集动物的彩色照片,借助照片观察动物。
第三课《我们周围的植物》
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我们观察周围的植物,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我们来给植物分类。活动三:我想知道……
《我们周围的植物》建议
1、利用植物标本。2、带一些蔬菜类、草类植物。3、观察校园里的植物。
4、课前观察,画下植物的特征,课堂描述分析。5、利用录像资料,展现植物的特征及生活。
6、搜集植物的彩色照片,借助照片观察植物。
前一课分类是根据生活经验自己摸索出分类要有一个标准。是从感性认识入手。这一课是先确定标准再分类,从理性上入手。
第四课《我在哪里》
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我在哪里?活动二:我们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有两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描述校园内景物的位置。二是让学生描述学校周围景物的位置。
建议:本课主要探究定性描述物体的位置,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我的位置”要知道表示位置的方向及方位,如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
2、学习描述物体的位置。可以利用玩具小汽车、积木等。
2、实际生活中确定位置。以实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五课《猜猜我是谁》
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我们来猜一猜。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猜猜我是谁?” 第二部分:“猜猜它是谁?”第三部分: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活动二:我想知道……
建议:不要上成单纯研究声音的课,而是利用声音去辨别人和物体,锻练学生的听力,使学生形成利用声音识别物体的能力,体验善于利用声音认识物体的科学探究方法。
第六课《科学在我们身边》
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说一说,我们身边哪里有科学。
活动二:我们来做小实验。(包括三个实验)
实验1:不借助双手的力量,能站起来吗?
实验2:看谁能吹灭蜡烛?
实验3:用两根吸管能吸到饮料吗?
活动三:哪些地方还有科学?
建议:三个科学小实验都是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思路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的奥秘和趣味,感悟到实验之中有科学。不应拘泥于这三个实验,也不一定就做此实验。只要达到“身边有科学”的目标。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
本单元紧密结合了学生已有的探究经验和方法,是本册书集中体现“科学探究”方法理念的单元。通过本单元学生对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可以获得更多的体验,可以更好地为今后的科学探究做准备。
本单元由运用感官认识到利用工具测量,以及对事物内部本质的探究、对同类事物进行对比探究,较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单元课与课之间的联系 共有四课,一课一“法”.
《它是什么》——用“感官辨认物体”,意识到用感官辨认物体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哪杯水更热》——用“仪器科学测量”,意识到利用工具比利用感官认识物体更准确。
《有趣的不倒翁》——用“解暗箱” 的方法探究,意识到从事物内部去探究事物内部的本质是最可靠、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
《纸的秘密》——用“对比”方法,意识到对比探究是区分事物必要的科学方法。
本单元主要目标:游戏求乐、竞赛求知、设疑求趣、实践求效
第七课《它是什么》
一个活动,分三个部分:
一是结合已有经验,了解常见物体的特征。二是认识感官的作用。
三是交流“我们认识了哪些物体,学会了哪些认识物体的方法?”
建议:主要是培养学生用感官辨认物体的能力。但也不否认学生能采用其他方法(如观察、实验)来认识物体。
第八课《哪杯水更热》
活动一:比一比,哪杯水更热?
一是运用感官判断;二是用温度计测量;三是正确使用温度计;四是对温度计的反复应用。
活动二:哪些办法能使热水的温度降得更快?
建议:三杯水的争论。用温度计测量(错误的与正确的)。通过多次测量,熟悉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第九课《有趣的不倒翁》
活动一:我们玩一玩不倒翁。活动二: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呢?
活动三: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像不倒翁那样不容易倒?
建议:重要做好活动二:首先,要保证探究的时间;其次, “解暗箱”前引导学生推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
第十课《纸的秘密》
活动一: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纸和纸制品。
活动二: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特点,我们来研究各种各样的纸。
活动三:我们可以按纸的光滑程度给它们排队。
活动四:说说纸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建议:可以将活动一与活动四合二为一。活动三与活动二实际是不相分隔的,活动三是活动二的整理与总结,重视活动三。
第三单元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本单元由《天气与生活》、《今天的天气》、《我的风向仪》、《我的雨量筒》、《一周的天气》、《树叶落了》、《大雁南飞》七个课题组成,主要是研究天气对人、动物、植物所产生的影响,领悟观测天气的简单方法。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生装集中探究并认识“研究天气方法”的惟一单元,虽然与前面进行的科学探究没密切的知识联系,但由于学生对天气有亲身体验,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做基础,所以进行了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并不困难。对于天气的研究又有长期性的特点,这恰好为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地探究提供了契机。学习本单元之后,学生便能较好的掌握观察、研究天气的方法,便于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能力,进一步研究天气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将探究活动继续下去,从而使学生学会做长期性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长期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生集中探究并认识“研究天气的方法”的惟一单元
第三单元课与课之间的联系
《天气与生活》感知到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激起兴趣;
《今天的天气》探究认识天气的方法,为后几课的研究作辅垫;
《我的风向仪》、《我的雨量器》自制观测气象的简单仪器,利用方便、简单的工具进行观测;
《一周的天气》对前几课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方法,并从中获得信息;
《树叶落了》及《大雁南飞》是由研究天气与人的关系拓展到研究天气与动物、植物的关系。
本单元主要目标:知识点在书外,实现活动承载知识的重大突破。
搜集与整理信息资料:汇总-分类-设计记录方式(表格、图形、文字等)-数据分析-汇报与要点记录-表达与交流-获得结论
第十一课《天气与生活》
活动一:我们来欣赏不同天气下拍摄的美丽照片。
活动二: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建议:是第一节运用大量事实资料进行分析
,使学生初次经历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过程,能够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处理,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的重要性。
1、如何搜集信息;2、如何整理信息;3、如何分析信息。
第十二课《今天的天气》
活动一:我们来说说今天的天气 活动二:我们怎样知道天气呢?活动三:我们去观测天气吧!
活动四:我们根据观察、测量和记录,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情况吧!
建议:活动一、二为第一课时,活动三、四为第二课时。
1、说天气时不强求规范;2、观测天气方法的指导作为重点;3、实际观测前的指导与分工;4、观测活动中的指导与交流。
第十三课《我的风向仪》
活动一:我们来认识风向仪。
活动二:我们来做个风向仪。
建议:1、先让学生推测风向仪是什么样的,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如果自己做风向仪应该如何做;
2、为学生提供制作简单风向仪的方法(制作活动中体现面向各个层面的学生)。
2、在实践应用中认识到风向仪的作用、使用方法及如何改进,进行创新性改造。
第十四课《我的雨量器》
活动一:我们怎样知道雨下得有多大呢?
活动二:我们来做个雨量器吧!
建议:1、先给学生估测的机会;2、在制作活动中在材料的提示下进行创新制作;
3、自己发现使用雨量器的科学方法。
第十五课《一周的天气》
活动一:我们整理一周天气情况的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
活动二:我们来交流最近一周的天气情况。
建议:1、资料的搜集是关键;2、如何整理信息资料,做曲线图或折线图的指导;
3、使学生探究整理信息资料的方法。
第十六课《树叶落了》 第十七课《大雁南飞》
活动一:秋天,许多植物开始落叶,这个事实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活动二:我们来说一说,天气变化对植物有什么影响。
活动一:天气冷了,大雁开始飞向南方,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二:说一说,天气、季节变化对动物有哪些影响。
活动三:怎样帮助动物度过恶劣的天气。
建议:1、调查、搜集大量的事实资料;2、对大量事实资料进行分析;3、了解不一定事事都要探究,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利用事实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科学结论。
第四单元 《水的科学》
本单元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植物、动物、我们自己)内容的基础上,初次接触物质世界的内容,并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水作为研究物质世界的切入点,以水作为物质世界开始的研究主题能够引起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关注。学生要继续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通过比较、估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地来认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
第四单元课与课之间的联系
《水在哪里》运用感官观察水;
《哪杯水多》比较探究,运用仪器测量;
《多变的水》观察和查阅资料,迁移了解其它物质也具有三种形态的变化;
《有趣的沉浮现象》、《潜水服的秘密》、《水流产生力量吗》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本单元主要目标
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认识--发现新问题由问题开始至问题“结束”
第十八课《水在哪里》
活动一:我们来找一找,自然界哪里有水?
活动二:我们来观察,水是什么样的?
建议:1、活动一中利用美丽水体的录像资料作为引入;2、探究水的性质,“水是什么样的?”特别要考虑到并一定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3、赞美美丽的水体,不要走过场。
4、也可以将活动一调至自由活动之前,为赞美水体做铺垫。
第十九课《哪杯水多》
活动一:我们来比较,哪杯水多?
活动二:我们怎样测量才能更准确。
建议:1、先凭直觉或经验猜测;2、自己选择标准进行比较,验证 自己的猜测;3、认识到采用统一标准的重要性,认识量筒并探究正确的使用方法。
第二十课《多变的水》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水的形状会变化吗?
活动二:我们能发现水还有其他变化吗?
活动三:我们再来研究,其他物质的形态会变化吗?
建议:1、水的形状随容器的变化而变化----液体的特性;2、引出三态变化的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只认识三种形态而不分析三态变化的原因;3、在达到目标的基础上,活动三可以做为拓展。也可以作为引入。
第二十一课《有趣的浮沉现象》
活动一:清清的小河里,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在水底,还有的……
活动二: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活动三:交流一下我们看到的现象,也许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想法呢!
建议:体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体验探究----获得结论----产生新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验证实验----实施实验----获得结论”的过程。
科学探究的过程显性化、更完整。
第二十二课《潜水服的秘密》
活动 一:我们来研究,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
活动二:水的压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建议:1、水的压力内容课程标准中无要求,是弹性目标;(从大的方面体现目标弹性化);
4、从生活现象开始研究,使学生意识到科学要应用与生活;更深刻体会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最终还要落脚在生活实际中(解决潜水服为什么能帮助潜水的疑惑,更好地改进潜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