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课时教学内容 |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
||
内容选自(注明教材版本、年级、单元及课序) |
浙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
||
上课时间、地点、年级 和学生数 |
一小402班学生共49人 |
||
设计说明: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这篇课文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用实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得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第二个活动是认识气体也能在水中少量溶解。 |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一些气体也会溶解于水中。 过程与方法: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
|||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葡萄干、烧杯、水、汽水、注射器、橡皮塞及相关课件。 分组实验:7小包小苏打总14克、7小包盐总14克、两杯30毫升的水、玻璃棒、记录表。 |
|||
教学重难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
|||
5E教学模式 (注明各环节时间)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参与:(4分钟) 1.课前活动:复习溶解的概念 2.学生猜测质疑小苏打食盐的溶解能力比较,导入新课 |
1.提问:你们见过小苏打吗?(学生简单描述)然后请学生观察小苏打,再问:你们觉得它能溶解在水中吗? 2.演示小苏打的溶解实验。(一开始不溶解请一个同学上来观察描述,然后等其溶解了再请一个同学上来观察描述) 3.老师一勺一勺得往里加,每次加进去它都能溶解吗? 4.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食盐也能溶解在水中,提问:你觉得小苏打和食盐谁的溶解能力更强,并简述理由? |
1.简单介绍小苏打的用途,引出这种物质。 2.回顾溶解的概念 3.引出溶解能力的概念,即一定量的水中所能溶解的物质的最多的量。 4.知道小苏打也能溶解在水中后,通过学生来猜测比较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能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
二、探究、解释: 1.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3) 2、全班讨论改进实验方案(8) 3.小组实验(12) 4.汇报交流(2) 5.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0) |
1.设计实验方案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 1、 请几个小组来汇报该组的实验方案,然后请其他组同学帮助补充。 2、 引导学生回答出几个相同因素,并板书。(相同的水量、水温、每份加入的量) 3、为什么要保持这些条件的相同的? 4、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 5、怎么样记录? 接着出示实验的步骤: (1)取两个烧杯,分别装入相同温度的30毫升的水。 (2)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一份,每份为2克。 (3)每加一份物质,待它完全溶解完后,才能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 每份物质加入后都要充分地搅拌。 (5)注意观察,仔细判断,并及时记录30毫升水溶解物质的份数,填写实验报告单。 6、温馨提示: (1)不要将烧杯中的水弄洒。 (2)打开塑料袋要小心,不要把里面的物质弄洒。 (3)加入每份物质时,要把袋内的物质一点不剩地全部倒入杯中。 (4) 搅拌时动作要轻。 3.小组实验 每个小组领取材料,开始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数据 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食盐的溶解能力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1、出示葡萄干跳动的小游戏。 提问:这些气泡哪里来的呢? 2、 提问:气体是怎么样溶解进去的呢? 教师演示拉推注射器活塞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
1. 让学生来设计该实验的方案,小组探讨如何做这个实验。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个对比实验。 出示第一张课件,帮助学生整理一下实验的思路。 出示第二张课件,强调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认识到气体可以从液体中析出。 气体可以通过加压或者化学方法溶解在液体中。 |
|
三、迁移: 拓展延伸(1) |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水中不仅仅能溶解固体和液体,水中还能溶解少量的气体,生活中还有没有别的溶解现象呢? |
生活中还有很多跟溶解有关的科学知识,我们要多关心注意。 |
|
教后反思:《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积极动脑小组设计比较实验和小苏打溶解能力比较的实验,第二个是是观察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明显的了解到在30ml的水中,食盐比小苏打溶解得多。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学生不仅仅知道固体物质不但可以溶解在水中,而且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大有小;第三个活动是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让学生意识到不仅仅只有固体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气体也可以溶解在水中,气体可以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在液体中。因此对溶解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一个活动中,学生设计的方案,比较两者的溶解能力很多还是在比较两者的溶解快慢,我对于学生的这个设计没有做比较好的引导,课后思考,觉得可以在引出溶解能力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多强调一点,溶解能力是指一定量的水中所能溶解物质的最多的量,因此比较两者的溶解能力应该是比较两者所能溶解的量的多少而不是快慢。 第二个活动,由于在试教中我的大意,觉得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个实验很简单没有特别强调,所以学生做实验时却出现问题:有些学生实验结果是食盐在30ml水中的溶解能力要大于小苏打,而有些小朋友的结果却是相反。原来是学生在做小苏打的溶解实验时,由于看不清底部,有些为了跟其他人比快,没有等小苏打彻底溶解就放进另一包。这是我的疏忽,没让他们在溶解过程中耐心等待,强调指出一定要完全溶解了才可以放第二包;没有提醒他们这不是比赛快慢,而是实验探究,通过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 由于试教时出了问题,所以我在本课中对实验步骤强调了三遍,课后觉得强调得过多了,对过程不够放得开,实验后学生汇报的数据我没有过多的讨论,课 第三个活动,我觉得可以有适当的延伸,课堂中主要演示了抽拉针管的方法来改变压强从而改变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能力,课文中的小结是气体可以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在液体中,可以把通过化学方法溶解在液体中这个问题抛个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查阅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