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玻璃棒2、食盐
教师:另加汽水1、脸盆4、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
从名侦探破案引入,让学生先说说广西柳州陈大伯的十几亩网箱鱼塘中的鱼为什么一夜之间全都死了呢?(经检验,水中并没有人下毒,水质也没有受到污染。)提示学生学完这一课你一定能为陈大伯寻找到鱼的死因的。
二、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里面东西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2、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告知学生实验操作和记录的方法,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书29面表格的20毫升水改为50毫升,和前面的文字保持一致。通常情况下,在20摄氏度的水中,50毫升水能溶解约
三、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二氧化碳)这能说明什么?(二氧化碳也能溶解在水中)
3.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10毫升的水,再用塑料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4.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水里的气泡产生和消失的过程。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为什么?(空气中的氧气也能溶解在水中)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作业本18面)
四、拓展:
1、投影增氧泵给鱼增氧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向鱼缸里打入空气?
2、看视频《鱼呼吸》,理解鱼的呼吸过程,同时揭晓课前陈大伯鱼塘死鱼的原因。
3、应用练习。
板书设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水能溶解固体、液体和少量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