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教研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1-27 22:45:0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够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和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准备材料:直尺每组1把、皮筋每组1根、音叉每组1个、装三分之二水的水槽每组1只、鼓1面、锣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辨音:播放公鸡叫声、风声、猫叫声、狗叫声、溪水声、汽车开动的声音、喇叭声、二胡声、玻璃摔破声等,让学生分辨。(板书:声音)

2、师问:你想研究声音的什么内容?

3、揭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简单猜测,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设计意图:课题往往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主线或核心,这一课题应分为两个层面:(1)感受声音,(2)探究声音的产生。此环节让学生感受并分辨各种声音后质疑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二、动手探究、归纳原理

1、师出示尺子和橡皮筋,故意用力而不让它们发声,让学生想办法。

2、学生活动:使尺子、橡皮圈发出声音。活动前PPT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步骤及要求

3、学生自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师巡回指导。

 

 

 

物体发声原因探究实验记录表

物体

发声前物体的样子(状态)

我们是怎样让它发声的

发声时物体的样子(状态)

无声后物体的样子(状态)

尺子

 

 

 

 

橡皮筋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是:                             

4、组织反馈:由实验小组整组上台汇报实验结果,一边汇报,一边演示实验的方法,用手势和声音模拟实验现象。

5PPT出示振动的概念,小结并板书:振动。

6、学生尝试回答,声音的产生可能和什么有关?

7、小试身手:让学生口答一些有针对性的判断题,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记录。通过对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开始真正意识到,声音并不仅仅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因为外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了振动,学生的认识由此向前推进了一步。但科学的严谨性要求我们进一步通过实验来验证。】

三、验证原理、扩大用途

1、出示音叉,观察音叉发声时是否在振动。

2、让学生想办法感受音叉的振动。

3、学生实验:用手感受振动的音叉、用水感受振动的音叉。

方法:用手摸不发声的音叉和发声时的音叉,说说感受。把不发声的音叉一部分放入水中,观察水的变化,把发声的音叉一部分放入水中,观察水的变化。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有些物体的振动明显容易观察到,而有些物体的振动是不明显的,但可以用其他方法感受到。

6、演示鼓上跳舞的米粒,问:为什么敲响鼓时,米粒会跳起来。

7、小结并板书: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8、再试一试:让学生口答一些填空习题,巩固新知。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