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2-15 15:41:00

课题

第一课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2、 学生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1、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 学会尊重事实。

3、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品保鲜袋、尺子、队鼓、绿豆、鼓槌、干净的透明瓶子、细盐、纸杯、水、蜡线等。

2.演示材料:带有音乐的小布熊、音钹一副等。

3.电教材料:光盘——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人的发声器官;有各种声音的磁带。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问题生成

 

1.谈话:当你听到小布熊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你想到了什么?

2.提问:你想研究些什么呢?

3.学生提问题,教师根据情况板书。

4.选择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5.教师播放有多种声音的光盘。

6.汇报:是什么声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揭题,板书课题)

 

 

说明: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二、探究新知

 

(一)制造声音

1.谈话:你能想各种办法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吗?

2.学生自行制造声音,把你制造声音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73页上。

3.汇报实验情况:你怎样使食品保鲜袋发声的?

4.小结:搓保鲜袋、拉平放在唇间吹奏、放在桌上使劲摩擦、吹足气后钻一个小孔放气、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敲击桌面、来回绷紧袋子、吹足气后系紧再挤破、风吹、放个豆子在吹气的袋子里晃……

5.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发出多少种声音来?看谁制造的多,并认真观察发音物体有什么特点?

7.小结:能发生的物体其实很多,发声的方法也很多。

(二)作出假设 

1.小组猜测:为什么这些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2.学生作出自己的假设,并填在活动记录表上。

3.学生汇报假设。  

(三)实验验证

1.提问:你们能利用身边材料发出声音吗?

2.教师提要求:制造声音不要太用力,以免影响其他班上课。

3.学生自选材料,制造声音。(分组实验,轮流操作,认真感受)

4.实验前分发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声音的产生

实验材料

发声方法

未发声时的现象

发声时的现象

 

 

 

 

 

 

 

 

 

 

 

 

 

 

 

 

5.学生汇报制造声音的过程。

6.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你们在制造声音时,有什么发现?

7.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四)得出结论

1.讨论:大家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2.汇报交流结果。

3.师生小结: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物体都在“振动”。

4.研究怎样让物体停止发声。

1)提问:你怎样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教师敲一下音拨,谈话:现在音拨发出了声音,怎样使它停止发出声音?

3)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4)学生上台表演。

5)提问:同学们的表演说明了什么?

6)小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

 

强调学生养成良好的

 

 

 

 

 

 

 

 

 

 

 

 

 

 

 

注:发声时,发声前的现象,可以写或画出来。卫生习惯。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

………………………………【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