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教学设计二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研讨会获奖教案.doc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单摆为话题,通过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的过程,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促他们深入感受到物体运动的神秘和奇妙。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只了解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运动是摆动,如:钟摆、秋千、摇篮、吊床、------“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但他们不知道摆动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道理。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在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假设时,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现行经验和理解,往往认为摆的快慢与摆长、摆锤、摆角都有关系,到底与什么有关,科学需要事实来验证。在学生提出假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对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法,通过收集实验数据来验证,实验过程中重视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认真细致的科学研究态度。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的实验,能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预测。初步了解影响影响摆摆动的因素是摆长。
2、经历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动角度、摆的摆长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3、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需要反复的测量记录才行。
4、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好方案,控制好变量和常量,收集好每一次实验数据,让学生自主发现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具体是什么关系。
教学难点:设计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达到指定的次数。
四、教法、学法。
为了教圆满的完成本次的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在本节课中我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课特点,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通过真实可靠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较容易分析、总结出科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彰显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明确责任、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5、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铁架台、长短不同的线绳、重量不等的摆锤、量角器、实验记录表
学生准备:计时器(或手表)
6、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实物出示,导出教学内容——摆。
(二)、认识摆的组成部分
老师拿出一个简易的摆,介绍摆的组成部分。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认识摆线、摆锤、摆角,(相机板书:摆线、摆锤、摆角)。指导如何将摆角变大,如何将摆角变小。然后考一考大家,让学生观察自己面前的摆,摆线在哪,摆锤在哪,提一提,摆一个大一点的摆角,再摆一个小的摆角,注意摆线一定要拉直了。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演示,学生再亲自观察,亲自动手,学生对摆的各部分有了充分的认识,有利于引出问题,也初步学会了操作摆,为学生的后续实验活动,特别是为实验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
(三)、让学生学会测定15秒内摆的次数,发现问题
首先通过教师讲解、演示让学生了解怎样才算摆摆了一次。
其次测定15秒内摆的次数
这时教师组织4个学生上讲台操作,教师将其分工,分为计时员、计数员、操作员、记录员,完成实验。
是不是一次数出来的就是准确的,要求学生多数几次,出现次数最多的一次作为最后的结果。(插入第一段视频)
然后各组同学分工操作自己桌上的摆,测定15秒内的次数,并汇报。发现问题:同是15秒,有的组摆得次数多,有的组少,说明摆的速度不一样,那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出示幻灯片3)
设计意图:这一流程虽费时较长,但一举解决了接下来小组如何分工,各人负什么责任等问题,可以说事半而功倍。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多次实验,使学生明白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四)、提出假设
此时请同学们利用已有知识假设摆的快慢到底与摆的什么因素有关?
(五)、实验验证
1、制定实验方案。
各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假设,作为自己的研究实验对象。并且进行人员分工。教师随机抽取一组的分工情况,询问每个人的具体职责。
2、出示实验记录表格,指导填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控制好变量和常量,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教师帮助学生将实验细化,学生对操作流程能烂熟于心,实验时会稳而有序。
3、学生实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对于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突发问题,个性问题及时指导疏通。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插入视频)
4、实验汇报。
实验完成了,小组的报告员将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将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格通过实物展示台展示。………………………………【全文请点击下载word压缩文档】点击下载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