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材分析与教学体会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下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来源:eduwg.com  发布时间:2013-05-03 08:20:49

中心小学    张群

一、教材分析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是教科版四下科学《食物》单元的第4课,是在研究了食物营养的基础上,进而研究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的探究课,为后面研究食物发霉变质过程作了铺垫,是一堂由静态观察转为动态观察的转折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共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感知生、熟食物,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将食物分为两大类。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的不同,让学生加深对生、熟食物表象特征的理解。第三个活动是观察、描述鸡肉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用自己的语言尽量描述出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细节。《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主要讲食物生熟的变化,食物还有另一种变化,即由新鲜到变质的变化,也将会让学生看到食物变化的另一面,并思考这种变化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减慢这种变化的方法。这是下一课的学习内容。

二、学情分析

关于食物,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有着较多的体验,而且在前三课的学习当中,他们已经学会对食物进行分类,了解了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有哪些,知道了饮食要营养均衡。对于饮食健康问题,可能也有学生能够进行一些解释,但是他们对于这些方面的关注常常是零散的,得到的解释也是不全面的,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正是因为学生处在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站在健康生活的角度,关注食物的不同变化与健康的关系。

三、设计意图及试教体会

第一部分: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科书首先呈现了两幅图片:可以生吃的食物和需烧熟了吃的食物,向大家说明生食与熟食这两种食物的食用方式,然后用文字告诉大家这两种食用方式都要从人体的消化吸收角度进行思考。对“哪些食物可以生吃?哪些食物必须烧熟了吃?”的讨论,主要是再现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对食物做出一种类别的划分,明确了大部分食物是需要烧熟了再吃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有的食物可以生吃,有的却必须烧熟了吃?”

我在这部分安排了两个小活动:

1.根据食物选择生吃还是熟吃并说说为什么。我安排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对食物为什么分生吃、熟吃两种食用方式的看法。

2.通过“生活中哪些食物适合生吃?哪些食物需要烧熟了吃”这个问题的讨论交流,能按两种食用方式给食物分类。

这个部分其实也是一个导课的部分,科学课的导课往往是简洁明了的。利用小学生前半节课注意力容易集中的这个特点,抓紧时间开展主要的探究活动,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在试教的时候,我试过好几个方案,第一次是让学生蒙着眼睛尝食物同一种食物:生苹果和熟苹果,生芋艿和熟芋艿。让学生说说是什么味道,猜猜是什么食物。主要想用这个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同一种食物味道不同引开,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还有哪些方面的不同。接着又改为联系上一节的内容,即复习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方法,与课最后一个环节相照应,这样却感觉到与接下去观察生熟马铃薯的活动衔接不好。再后来,我准备了四种食物:生熟苹果、生熟玉米、生熟番薯和生熟黄瓜,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食物尝一尝,并说说为什么选择它。通过这个活动尝试了解学生对食物为什么生吃和熟吃的看法。结果上课的时候连着三位同学都选择吃生黄瓜,没有达到我的目的,而且课前准备也实在是麻烦,特地去买了这么多食物煮好,切好,分好,花了很多时间却没什么特别好的效果。我想,我们平时上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会有这么多花哨的地方,而且我们平时上课、批改也很忙,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折腾,既然这样,不如把时间省下来,好好地完成教材要求的活动。今天的课也是同样的目的,上一节常态课,一节像平时那样的普普通通的课,所以我也就按教材的编排,简单地导课,把重点放在后两个观察活动上。

第二部分: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从生到熟,食物发生了很多变化。食物烧熟了,与生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教科书提供了生、熟马铃薯,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这是一个静态的观察活动。插图中四个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后都有了发现,一个说:“熟的马铃薯变软了”,一个说:“味道更好了”。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的不同何止这些呢,通过细致的观察,学生肯定能发现更多更细微的不同之处。教师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鼓励学生发现更多的现象。插图中一个学生说“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熟的马铃薯和生的马铃薯一样富有营养,但熟的马铃薯含有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我在这个环节也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的不同。这是一个观察实验活动,在观察实验中教师如何指导观察是一个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在试教中,我对学生观察的指导可谓不遗余力,非常细致、周到,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确实能发现很多生熟马铃薯的不同。但是,我没有提到的呢?学生往往就忽视了,即便是观察到了,在汇报的时候也不轻易说出来,这样看来,指导得过于细致反而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限制。上周五的时候,我们学校举行了教学共同体的教学交流活动,我与永兴小学的孙孝贤老师都上了这一课,或许是男生吧,他对学生的指导并不像我这样婆婆妈妈,感觉很粗放,但是学生观察得也很细致,获得的发现很多。这就引起了我的思考,已经有了一年科学学习经历的四年级学生,有没有必要再这样一步一步地扶着他们观察了。所以今天的课上,我并没有对观察方法作过多的指导,而是用语言鼓励学生进行细致地观察,把重点放到学生的汇报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现象说清楚,引导他们思考,熟马铃薯的哪些变化对人体对马铃薯营养的消化和吸收有什么好处。

第二个活动是讨论马铃薯烧熟了吃有什么好处。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将马铃薯发生的变化与人体对它营养的吸收建立起联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生马铃薯变成熟马铃薯后会有许多变化,然后让学生根据发现说说哪些变化是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的,了解马铃薯熟吃的好处。用碘酒检验淀粉的活动是让学生明白,食物加工的过程中可能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但主要营养成分是不变的。当然我们也可以直接告知学生,熟的马铃薯和生的马铃薯一样富有营养,而且烧后更利于人们对营养的消化和吸收。

第三部分:观察比较生、熟鸡肉

食物的生熟变化不仅在植物类食物中存在,在动物类食物中也非常明显。绝大多数的动物类食物是必须经过烧熟的,不能够生食。教科书选择了鸡肉作为动物类食物的代表。在这部分活动中,我们希望学生观察生、熟鸡肉的不同,但我们更希望学生重点关注鸡肉由生到熟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是怎样慢慢变化的,用语言描述出来,先是怎样的,慢慢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变成什么样。

在对生鸡肉的观察中,学生会获得很多发现,课本中的插图例举了其中的几点:生鸡肉气味并不好,而且不易撕开,这些都与人体对它的消化吸收有关。观察生鸡肉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这个活动不仅是为学生与后面煮熟的鸡肉进行比较做铺垫,而且能引导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加热过程中的鸡肉哪些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科书安排学生们动手实践,亲自去经历加热食物的过程。动手之前,教师要做好操作指导,引导学生熟悉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特别要提醒学生留一部分生肉,便于与熟肉进行对比观察。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最后,要留出汇报时间,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这是一个动态的观察活动,在用清水加热鸡肉的观察中,先对鸡肉的变化做出预测。这种预测是有价值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把对变化的观察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之间建立联系。正是因为这个观察活动是动态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关注鸡肉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了解鸡肉发生变化的过程,能描述在这个过程了鸡肉在哪些方面慢慢发生了变化。

在试教的时候,我也用过猪肉,但不管是鸡肉还是猪肉,切成肉丁比切成片状的更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比较。因为片状的生肉由于薄,容易被撕开,而且大小的变化并不是很明显,切的方法也要特讲究,比较麻烦,但也有好处,就是容易熟。加热的器材我原来用的是一个金属勺子,加热速度是很快,但是需要学生手拿勺子把手抬着加热,比较吃力,而且勺子里不小心倒出的水会使酒精灯熄灭,影响实验。用教材中的器材时间慢一些,但鸡肉变熟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不像用勺子加热那样由于熟得快而看不仔细。

最后对于食物生吃好还是熟吃好的讨论,我充分利用了前两个观察实验的发现,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材资料的阅读,让学生有进一步的体会,真正认识到食物生吃和熟吃两种不同食用方式的各自的好处。

Tags:

作者:免费教育文稿网
  • 好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好,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差,就请您
      0%(0)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