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能燃烧多久》课堂实录、点评及教学反思
一、课堂实录
师:我们上科学课已经有几年了?
生:3年
师:在这3年里,我们班同学学会了很多的研究方法,今天我们在这里自己上一堂课,让老师们看看我们六一班是怎样针对问题自己进行研究的。
教师出示实验器材(蜡烛1支;火柴;玻璃杯1个)演示:假如我将点燃的蜡烛罩在这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结果?
生1:会熄灭。
生2:会慢慢熄灭。
师追问:大概多久会熄灭?
生猜测:1、3秒。
师:不要随便把数字报出来,说话要有一定的依据。
生1:4秒。
生2:6秒。
生3:10秒。
师:那我们来计时。(师生共同观察并计时)
师:多少时间熄灭了?
生:10秒28
教师再出示器材。一个大玻璃瓶,你们猜几秒会熄灭?
生猜测:30秒,这个瓶大。
师:这个30秒怎么来的?
生:小瓶子是大瓶子的1/3,所以我觉得大约是30秒左右。
师:那我们再试一试吧!
……
多少时间?
生:25秒21
师: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
这么多人都知道,那就不用解释了。
教师第三次演示(玻璃瓶两面垫棋子):这种情况会熄灭吗?在推测阶段,可以怎么说都不妨。
生1:熄灭肯定人熄灭的,蜡烛烧完了就灭了。
生2:看燃烧所需要的氧气多还是进杯子的氧气多。
生3:……
师:假设燃烧的速度比空气进去的速度快时
学生抢答:会熄灭。
师:假设燃烧的速度比空气进去的速度慢时
学生答:还会燃烧,一直烧完。
师:哪种解释对呢?
生:做验证实验。
师:需要多少时间?
生1:3分钟。
生2:5分钟。
生3:7分钟。
师:那就给大家15分钟。如果你们2分钟、5分钟就把实验做完了,以后的时间怎么办?
生1:多试几次,重复几次,作出结论。
生2:做两次,再做别的实验。
生3:比如用棋子把杯子垫的更高,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4:把过程记录下来,别的实验也可以再研究。
师:15分钟,如果觉得实在没有什么干的,可以叫老师参与,最好不要叫我。对一下表,15分钟之后自动结束。
学生对表。
教师出示投影:小组合作前有点要求:1.边实验边记录;2.时间到了停止实验,整理好桌面;3.以这样的形式汇报。(我们怎么想的?我们做了什么实验?结果有什么发现?)
师: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分组合作研究)
师:整理好桌子。整理好的小组不要浪费时间,准备好汇报。
(学生整理桌子上的物品,其中有一组由于实验还没有结果,所以蜡烛仍然在燃烧。)全班交流。(一人讲,一人演示)
生(1组):我们组猜测垫1颗棋子蜡烛10分钟熄灭,结果是10秒30;垫两颗棋子蜡烛30秒钟熄灭,结果是25秒53;垫3颗棋子蜡烛1分钟熄灭,结果是47秒32。
师:对他们组的发言,有什么看法?
学生提出疑义:他们组杯子下面垫两个脚与3个脚,放的标准不一样,条件发生变化,不能比较。
师:也就是说,比较的时候要有统一的标准。
生(第三组):1.我们垫了很多棋子进行实验,有3颗的,有4颗的。2.两边各3颗,蜡烛熄灭的时间与各垫1颗的时间差不多,我们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不只是与垫的棋子多少有关关系的。我们认为也不是由氧气,可能也有别的什么原因。3.垫4颗,蜡烛与空气完全接触了,蜡烛会一直的烧,一直到烧完。
教师小结:看样子我们形成了这样统一看法:1.蜡烛虽然会熄灭,并不是完全由于氧气的问题熄灭的。2.架空了还是会熄灭的,燃烧时空气进去的多少与蜡烛的熄灭有一定的关系。3.燃烧后的空气是不支持燃烧的。
师:下课,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作为一个科学教材的设计者能听到这样的课是很欣慰的。看到学生们这样的成长,说明我们的科学课程研究还是有成就的。本堂课是一堂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学生们在课堂中充分体验到探究科学带来的快乐。学生们在课堂上就像科学家们研究科学一样,态度十分严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环节。开始他们对共同产生的问题试着用自己的办法去解决。在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又产生了一些更加新奇的问题与现象。学生们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又开展一些新的研究。小学生能有这样的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不错的。在几个细小的环节中反映出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如:师问,杯子下面垫棋子蜡烛会熄灭吗?有一个学生回答,不管怎样蜡烛肯定会熄灭的,因为蜡烛总是会烧完的。还有一个小组反驳另一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他们的实验有问题,条件不相等,第一次周围垫两颗,而第二周围垫三颗。对话一说明学生的科学用语起来越严谨了,对话二说明学生会自己会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实验了。像这样的细节在
在
三、教学反思
起初我们进行的科学探究教学“扶”着学生走的环节比较多。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步增长,学习科学年限逐步增加,到六年级我们科学探究教学“引”与“放”的比较多。“蜡烛能燃烧多久”一课的教学,试图让学生们围绕中心探究问题——保持蜡烛的燃烧,自主的开展研究。所以在课前我们打算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20分钟),足够的探究材料(有结构的),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环境。
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研究,更关注探究过程中的细节。课开始我就注重研究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与学生对话中注重自己的科学语言的严密性,引导学生们用严谨的科学语言描述过程的发现。课堂中教师不是这些细节的评判者,充分发挥同伴评价的作用,提高了课堂的民主性。比如:组1学生对组2学生提出反驳意见,说他们实验的条件不科学,前实验与后实验的变量没有控制好。这时全班的有赞同的,也有表示怀疑的。像这样的环节中教师没有做出轻易的评价,给予学生充分思维空间。
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与时间,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学生15分钟的自主探究中,我参与到学生们的探究活动中,不仅与学生们分享探究成果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不断地关注出现困难的小组。哪个小组出现探究困难了,及时地给予他们帮助,引导他们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使他们的探究能够持续下去。同时,还要不断地保持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探究热情。作为科学素养发展比较好的班级,本堂课学生的发展步伐应该再大些。学生们的探究活动不断否定原有的科学认识,当探究活动告一段落时,全班同学进行组际交流时,是全班同学思维挺进的一个最好时机。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形成的共同认识还应该在“超前”一点,比如,对瓶子里剩余的气体做出推测,对蜡烛熄灭的原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等等。还有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的时候,教师的指导语言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是公开课所以在学生研究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引”比较少,“给予”的比较多,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在探究过程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