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学会利用网络查找地图,能初步利用谷歌地球软件了解各类简单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等地形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含各种地形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年暑假你去过什么地方?你还想去什么地方?老师也有几个地方想去。
对学生所说的有典型地形特征地名进行板书、补充:上海、四川、西藏、黄山、舟曲、老虎洞山等。
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它们都在什么地方,标注上述地方,它们的地形是否一样,地球表面并不是像乒乓球那样光滑的,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分布着各种不同的地形。(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了解各种不同地形
1、欣赏图片,你能把他们归归类吗?(课件)
小组讨论、分类,说说你的理由
2.教师讲解。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出示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讲解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课件)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课件)
平原:低平而宽广。(课件)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课件)
盆地:周围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课件)
着重讲解
平原和高原的主要区别在于海拔高度:高原海拔在1000米以上;平原海拔在1000以下。
丘陵和山地的主要区别在起伏程度和山顶形状:丘陵地面起伏较小,山顶浑圆;山地地面起伏较大,峰峦高耸
三、观察地形图
1、谈话:了解一个地区的地形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地形图。
出示地形图,请学生上台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吗,其他同学补充。
师:小结,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示课件结合讲解)地形图常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的地形,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蓝色的封闭图形是湖泊;蓝色的曲线表示河流。
2、了解中国、浙江地形特征(课件)
四、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它有什么特点,大家知道吗?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进行介绍。并把地形及特点填写在记录的表格中,为下面学生的活动作示范。
地名 |
地形特点 |
老虎洞山 |
丘陵 |
江东开发区 |
平原 |
钱塘江 |
河流 |
湘湖 |
湖泊 |
五、利用网络手段,查找各地地形特征
谈话:课前大家所提到的去过的地方和想去的地方,现在我们来看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样的地形。
打开google中的地图网页,完成报告单
地球表面的地形报告单
地名 |
地形 |
特点 |
上海 |
|
|
四川 |
|
|
西藏 |
|
|
舟曲 |
|
|
利用网络简单介绍中国的典型地形:如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等。
六、课外拓展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从地球一开始形成就已经存在了吗?关于地球表面你还知道些什么?布置作业:课后收集有关地球表面的资料